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蒟醬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蒟醬葉拼音注音Jǔ Jiànɡ Yè別名

    萎葉(《綱目》),蒟葉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櫓葉(《綱目拾遺》),青荖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胡椒科植物蒟醬,夏秋間采,洗凈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主產(chǎn)于廣東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葉常皺編成團。葉片卵狀長圓形,先端尖,基部傾斜,全緣;禿凈,表面灰綠色或黃色,帶有銀灰色斑點,背面淺黃綠色,紙質(zhì),老葉近革質(zhì)而稍厚,主脈5條,側(cè)脈網(wǎng)狀。葉柄甚長,稍扭曲,有縱皺及抽溝。氣香,味稍咸微辣,略有茶葉味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含揮發(fā)油,內(nèi)含胡椒酚7.2~16.7%,蔞葉酚2.7~6.2%,烯丙基焦性兒茶酚0~9.6%,香荊芥酚2.2~5.6%,丁香油酚26.8~42.5%,對-聚傘花素1.2~2.5%,1,8-桉葉素2.4~4.8%,丁香油酚甲醚4.2~15.8%,石竹烯3.0~9.8%,畢澄茄烯2.4~8.8%,以及未定倍半萜4.5~6、8%等。葉中尚含多種游離氨墓酸、抗壞血酸、蘋果酸、草酸、葡萄糖、果糖、麥芽糖、葡萄糖醛酸等。每百克含鐵25毫克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①抗菌作用

    葉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試管內(nèi)對金黃色葡萄球菌,白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、傷寒桿菌、枯草桿菌及某些真菌有明顯抑菌作用,其所含揮發(fā)油亦有較弱的抗菌作用。抗菌有效成分可能是其中所含的蔞葉酚。

    ②抗寄生蟲作用

    揮發(fā)油在試管內(nèi)對原蟲有殺滅作用,對蚯蚓的殺死作用與同劑量土荊芥油相當。

    ③其他作用

    對麻醉狗,低劑量揮發(fā)油產(chǎn)生暫時性血壓降低,切斷兩側(cè)迷走神經(jīng)或預先應用阿托品后,降壓作用仍存在。大劑量則使血壓持久下降,呼吸先興奮而后突然停止。對兩棲類和哺乳類動物心臟,抑制其收縮力及頻率。對大鼠及兔離體腸管、大鼠子宮均有松弛作用,并能抑制乙酰膽堿起的收縮,對蛙腹直肌亦有抗乙酰膽堿作用。麻醉狗靜脈住射揮發(fā)油亦可使小腸松弛,并可拮抗乙酰膽堿和氯化鋇引起的離體兔腸收縮。揮發(fā)油對家兔、豚鼠的皮膚及粘膜有刺激作用,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引起發(fā)炎。對大鼠和豚鼠可引起中樞抑制。

    性味

    辛,溫。

    ①《唐本草》:"味辛。"

    ④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辛,溫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燥濕,殺蟲止癢。治風寒咳嗽、胃痛,風毒腳氣,子腫,疥癩,濕疹,腳癬,燙傷。

    ①《綱目》,"解瘴癘,去胸中邪惡氣,溫脾燥濕。"

    ②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"下氣溫中,破痰,散結(jié)氣。"

    ③《本草求原》:"洗風毒腳腫,疥癩。"

    ④《齡南采藥錄》:"治風寒咳嗽,胞衣不下,馬嘴疔及湯火傷。"

    ⑤《陸川本草》:"驅(qū)蟲,消腫,止癢,去腐生肌。治疳疔,潰瘍,蟲牙痛。"

    ⑥《嶺南草藥志》:"敷瘡毒,熏痔瘡,理跌打。"

    ⑦《廣東中草藥》:"治妊娠水腫,癤瘡,皮膚濕疹,香港腳,胃寒痛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;或搗汁。外用:搗敷,研末撒或煎水洗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寒咳嗽:青荖葉數(shù)塊,和北杏、豬肉煎湯飲之。

    ②治胞衣不下:青荖葉自然汁一小杯,與產(chǎn)婦服之,其胞衣即縮小而下。

    ③能殺螆,治馬嘴疔及湯火傷:青荖葉為末摻之。(①方以下出《嶺南采藥錄》)

    ④治湯火傷:青蒟葉汁,蜜糖。和勻搽患處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蒟醬葉拼音注音Jǔ Jiànɡ Yè別名

    萎葉、蒟葉、槽葉、青著葉、青蒟葉。

    英文名Leaf of Betel Pepper出處

    出自《本綱目拾遺》:萎,即 蒟醬也。嶺南人取其葉合擯榔食。今人名櫓葉,用其葉封固,曬半載收貯待用,可留數(shù)十年。非獨疏積滯,消瘴癘,治病亦伙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胡椒科植物蒟醬Piper betle L.的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iper betle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秋間采,洗凈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長于陰濕的森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海南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蒟醬 藤本,長達數(shù)米。枝梢近木質(zhì),莖無毛,常綠,攀援,節(jié)上常生根。葉互生,大而厚,紙質(zhì)至革質(zhì),背面及嫩葉脈上有密細腺點;葉柄長2-5cm,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;葉片闊形至卵狀長圓形,上部的有時為橢圓形,長7-15cm,寬5-11cm,先端漸尖,基部心形、淺心形或上部的有時鈍圓,兩側(cè)相等至稍不等,腹面無毛,背面沿脈上被極細的粉狀短柔毛,葉脈7條,最上1對通常對生,少有互生,離基0.7-2cm從中脈發(fā)出,余者均基出,網(wǎng)狀脈明顯。花單性,雌雄異株,聚集成與葉對生的穗狀花序;雄花序開花時幾與葉片等長;總花梗與葉柄等長,花序軸被短柔毛;苞片圓形或近圓形,稀倒卵殂,近無柄,盾狀,直徑1-1.3mm;雄蕊2,花藥腎形,2裂,花絲粗,與花藥等長或較長;雌花序長約3-5cm,于果期延長,直徑約10mm,花序軸密被毛,苞片與雄花序的相同;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質(zhì)花序中并與其合生,先端被柔毛,柱頭通常4-5,披針形,長約0.6mm,被絨毛。漿果,先端稍凸,有絨毛,下部與花軸合生成為一柱狀、肉質(zhì)、帶紅色果穗?;ㄆ?-7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葉片常皺縮成團,展平后卵狀長圓形,長8-13cm,寬3-8cm,先端尖,基部偏斜,全緣,上面灰綠色或黃色,帶有銀灰色斑點,下面淺黃綠色,主脈5條,側(cè)脈網(wǎng)狀;葉柄甚長,稍扭曲,有縱績及縱溝。紙質(zhì),老葉近革質(zhì)而稍厚。常雜有少量莖技,淺棕褐色,節(jié)膨大,有不定根痕。氣香,味稍咸微辣,略有茶葉味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葉含酚性物 82.8%及非酚性物 17.2%,其酚性物主要為胡椒酚(chavicol),萎葉酚(chavibetol)以及烯丙基兒茶酚(allylcateChOl)。此外,葉尚含亮氨酸(leucine)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,丙氨酸(alanine),精氨酸(arginine),羥丁氨酸(threonine),絲氨酸(serine),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甲硫氨酸(methionine),纈氨酸(va-line),酪氨酸(tyrosine)Y-氨基丁酸(Y-aminobutyric acid)等氨基酸以及抗壞血酸(ascorbic acid),蘋果酸(malic acid),草酸(oxalic acid),葡萄糖(glucose),果糖(fructose)和葡萄糖醛酸(glucuronic acid)等,其揮發(fā)油的成分主要為香荊芥酚(carvacrol),丁香油酚(eugenol),胡椒酚,烯丙基兒茶酚,對聚傘花素(P-cymene),1,8-桉葉素(cineol),丁香油酚甲醚(eugenol methylether),丁香烯(cayophyllene),蓽澄茄烯(Cadinen),萎葉酚乙酸酯(chavi-betol acetate),烯丙基兒茶酚二乙酸酯(allylcatechol diacetate)。萎葉根含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抗菌作用:葉的水提取物及酒精浸膏水提取物在試管內(nèi)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白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變形桿菌、傷寒桿菌、枯草桿菌及某些真菌有明顯抑菌作用,其所含揮發(fā)油亦有軟弱的抗菌作用??咕行С煞挚赡苁瞧渲兴奈~酚(Betelphenol,既佳味備醇)。

    2.抗寄生蟲作用:揮發(fā)油在試管內(nèi)對原蟲 Protozoa caudatum有殺滅作用,對蚯蚓的殺死作用與同劑量土荊芥油相當。

    3.其他作用:對麻醉狗,低劑量揮發(fā)油產(chǎn)生暫時性血壓降低,切斷兩側(cè)迷走神經(jīng)或預先應用阿托品后,降壓作用仍存在。大劑量則使血壓持久下降, 呼吸先興奮而后突然停止。對兩棲類和哺乳類動物心臟,抑制其收縮力及頻率。對大鼠及兔離體腸管、大鼠子宮均有松弛作用,并能抑制乙酰膽堿引起的收縮,對腹直肌亦有抗乙酰膽堿作用。麻醉狗靜脈注射揮發(fā)油亦可使小腸松弛,并可搐抗乙酚膽堿和氯化鋇引起的離體兔腸收縮。揮發(fā)油對家兔、腸鼠的皮膚及粘膜有刺激作用,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引起發(fā)炎。對大鼠和豚鼠可引起中摳抑制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疏風散寒,行氣化痰,解毒消腫,燥溫止癢。。主風寒咳嗽,哮喘,百日咳,院腹脹痛,食滯納呆,水腫,跌打傷腫,風濕骨痛,瘡瘍腫毒,痔瘡腫痛,湯火傷,風毒腳氣,疥癩,濕疹疫癢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;或鮮品搗汁。外用:適量,研末摻;煎湯洗或鮮品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寒咳嗽: 青LA)葉數(shù)塊,和北杏、豬肉煎湯欽之。②治胞衣不下: 青LAO葉自然汁一小杯,與產(chǎn)婦服之,其胞衣即縮小而下。治馬嘴廳及湯火傷: 青LAO葉為末摻之。(①方以下出《嶺南采藥錄》)④治湯火傷: 青 蒟醬葉汁,蜜糖。和勻搽患處。(《嶺南草藥志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綱目》:解瘴癘,去胸中邪惡氣,溫脾燥濕。

    2.本經(jīng)逢原:下氣溫中,破痰,散結(jié)氣。

    3.《本草求原》:洗風毒腳腫,疥癩。

    4.《嶺南采藥錄》:治風寒咳嗽,胞衣不下,馬嘴疔及湯火傷。

    5.《陸川本草》:驅(qū)蟲,消腫,止癢,去腐生肌。治疳疔,潰瘍,蟲牙痛。

    6.《嶺南草藥志》:敷瘡毒,熏痔瘡,理跌打。

    7.《廣東中草藥》:治妊娠水腫,癤瘡,皮膚濕疹,香港腳,胃寒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牛尾七別名牛尾七、大巖七來源蓼科白牛尾七Rheum emodi Wall.,以根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。注意3~5錢,水煎服或生吃及泡酒服,亦可搗爛外包患處。功能主治苦、甘,寒。用法用量清熱解毒,止血,生肌。主治肺熱咳嗽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牛膽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別名毛老虎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豬耳風、大力黃(《廣西野生資源植物》),白葉菊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大麻香、毛柴胡、白面風、土蒙花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大刀藥、白背風、白羊耳、華耳木、金邊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Niú Dǎn Gēn別名山白芷、土白芷、小茅香、黑骨風、尋骨風、鐵桿香、白面風根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Inula cappa (Buch.-Hma.)采收和儲藏:立夏后采挖,洗凈,鮮用或曬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牛膝拼音注音Bái Niú Xī別名小九占牛(《滇南本草》),九股牛膝、長深根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滇南本草》來源為石竹科植物狗筋蔓的根。夏末秋初采挖,除去莖葉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于云南。性狀干燥根細長圓柱形,長12......
  • 來源堇菜科白犁頭草Viola alata Burgsd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廣西。性味辛、酸,寒。功能主治解熱,拔毒,散瘀。癤腫,瘡瘍,急性乳腺炎,跌打腫痛:用鮮全草適量加紅糖少許,共搗爛外敷。急性結(jié)膜炎,乳汁不通:用全草3~5錢,水煎服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