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始載于《內(nèi)蒙古植物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龍膽科植物輻狀肋柱花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omatogonium rota-tum(L.)Fries ex Nym[Swertia rotata L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400-4200m的山坡草地及水溝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至西南等地。
一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莖4棱,不分枝或少分枝,綠色或帶紫色。葉對生;無柄;葉片狹長披針形、披針形至線形,長至4.3cm,寬1.5-4mm,先端急尖,基部鈍,半抱莖,中脈在兩面均顯著?;斏鸵干睆?-3cm,花枝不等長,長可達(dá)8cm;花萼深4裂,較花冠稍短或等長,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稍不整齊,長8-22mm;花冠輻狀,淡藍(lán)色,具深色條紋,花4深裂,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,先端鈍或急尖,基部兩側(cè)各具1個蜜腺,蜜腺管形,邊緣具不整齊的流蘇狀裂片;雄蕊4,著生于花冠筒基部,與裂片互生,花絲線形,花藥藍(lán)色,狹長圓形;子房劍形,無柄,長1.2-1.4cm,柱頭小,三角形,下延至子房基部。蒴果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。種子淡褐色,圓球形,光滑?;ā⒐?-9月。
性狀鑒別 根呈細(xì)圓柱形,有多數(shù)須根,黃色,斷面黃白色。莖具4縱棱,有分枝,節(jié)明顯,節(jié)間長2-7cm,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;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中空。葉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,先端尖,基部略抱莖,全緣,面有一突起的脈紋,綠色。聚傘花序,花具花梗,長2-5cm,具4棱,萼片5,狹條形,先端尖,花冠淡藍(lán)紫色,裂片5,長圓狀橢圓形,具7條深色脈紋。蒴果條形,淺棕褐色,先端2裂。氣微香,味苦。
全草含木犀草素-7-O-吡喃葡萄糖甙(cinaro-side),葒草素(orientin)等黃酮類化合物[1]。
苦;性寒
清熱利濕;解毒。主黃肝型肝炎;外感頭痛發(fā)熱
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寒,有清熱利濕功能,用于黃疸型肝炎,頭痛發(fā)熱等癥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始載于《內(nèi)蒙古植物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龍膽科植物輻狀肋柱花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omatogonium rota-tum(L.)Fries ex Nym[Swertia rotata L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400-4200m的山坡草地及水溝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至西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一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莖4棱,不分枝或少分枝,綠色或帶紫色。葉對生;無柄;葉片狹長披針形、披針形至線形,長至4.3cm,寬1.5-4mm,先端急尖,基部鈍,半抱莖,中脈在兩面均顯著?;斏鸵干睆?-3cm,花枝不等長,長可達(dá)8cm;花萼深4裂,較花冠稍短或等長,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,稍不整齊,長8-22mm;花冠輻狀,淡藍(lán)色,具深色條紋,花4深裂,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,先端鈍或急尖,基部兩側(cè)各具1個蜜腺,蜜腺管形,邊緣具不整齊的流蘇狀裂片;雄蕊4,著生于花冠筒基部,與裂片互生,花絲線形,花藥藍(lán)色,狹長圓形;子房劍形,無柄,長1.2-1.4cm,柱頭小,三角形,下延至子房基部。蒴果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。種子淡褐色,圓球形,光滑?;ā⒐?-9月。
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細(xì)圓柱形,有多數(shù)須根,黃色,斷面黃白色。莖具4縱棱,有分枝,節(jié)明顯,節(jié)間長2-7cm,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;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中空。葉多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,先端尖,基部略抱莖,全緣,面有一突起的脈紋,綠色。聚傘花序,花具花梗,長2-5cm,具4棱,萼片5,狹條形,先端尖,花冠淡藍(lán)紫色,裂片5,長圓狀橢圓形,具7條深色脈紋。蒴果條形,淺棕褐色,先端2裂。氣微香,味苦。
化學(xué)成分全草含木犀草素-7-O-吡喃葡萄糖甙(cinaro-side),葒草素(orientin)等黃酮類化合物[1]。
性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清熱利濕;解毒。主黃肝型肝炎;外感頭痛發(fā)熱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各家論述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草:味苦、性寒,有清熱利濕功能,用于黃疸型肝炎,頭痛發(fā)熱等癥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