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黃龍?zhí)?/h1>

    拼音注音Huánɡ Lónɡ Ténɡ別名

    五香藤、通氣香、鐵骨散、小血藤、蛇毒藥、拔毒散、小紅袍、巖青葉、大紅袍、滿山香、滑藤、紫龍、血藤、五沙藤

    出處

    黃龍?zhí)偈蛰d于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蔓草類,說"黃龍?zhí)偕颇仙街小L倬奕绫?,紋裂成鱗。細(xì)蔓紫色,長葉綠潤。開五瓣團(tuán)花,中含圓珠,殷紅一色,珠老則青"。并附有較好的圖。本種至今仍為云南南部習(xí)用的民間草藥。根據(jù)上述描述及產(chǎn)地,其原植物當(dāng)為合蕊五味子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五味子科植物合蕊五味子的藤莖及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chisandra propinqua(Wall.)Baill.[Kadsura propinquaWall;Schisalidra propinquaWall.var.intermediaA.C.Smith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凈切片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2000-3200m的山地河谷闊葉林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落葉木質(zhì)藤本,全株無毛。當(dāng)年生枝褐色。單葉互生,革質(zhì);葉柄長1-1.5cm;葉片卵形、長圓狀卵形或狹長圓狀卵形,長7-11(-17)cm,寬2-3.5(-5)cm,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,基部圓鈍下延至葉柄,上面干時(shí)褐色,下面帶蒼白色,疏生腺齒或有時(shí)全緣,側(cè)脈4-8對,網(wǎng)脈稀疏?;▎涡裕菩郛愔?;花橙黃色,直徑1.5cm,單生或2-3朵聚生于葉腋;花被9(-15),外輪3片綠色,內(nèi)輪橙紅色;雄蕊群連合成球形的肉質(zhì)托,直徑約6mm,雄蕊9-12,每雄蕊鉗入橫裂的肉質(zhì)托縫內(nèi),無花絲,藥室內(nèi)向縱裂;雌蕊群球形,直徑4-6mm,心皮25-45,倒卵形。聚合果長約15cm,小漿果成熟時(shí)近球形,猩紅色。種子近球形或橢圓形,兩側(cè)扁,種皮光滑。花期6-7月,果期11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安五酮酸(anwuweizonic acid)和漫五酸(manwuweizic acid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黃龍?zhí)偎穆逅釋π∈驦ewis肺癌、腦腫瘤-22及肝腫瘤有抑制作用,而在體外則無細(xì)胞毒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活血消腫。主流感;癰腫瘡毒;毒蛇咬傷;風(fēng)濕麻木;跌打損傷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0-20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撒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ō Luó Gēn Yè來源藥材基源:為鳳梨科植物鳳梨的根或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Ananas comosus(L.)Merr.[Bromeliaco-mosa L.;A.sativus Schult.et Schult.f]采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ō Luó Pí別名波羅、番婁子、露兜子、地菠蘿、草菠蘿出處本品始載于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,以露兜子為名。云:“露兜子產(chǎn)廣東,一名波羅,生山野間,實(shí)如蘿卜,上生葉一簇,尖長深齒,味、色、香具佳……又名番婁子,形如蘭,葉密長大,抽莖結(jié)子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萆薢拼音注音Bì Xiè別名百枝(《吳普本草》),竹木(《雷公炮炙論》),赤節(jié)(《別錄》),白菝葜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粉萆薢(《本草從新》),金剛、硬飯團(tuán)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長編》),山田薯、土薯蕷(《泉州本草》),麻甲頭(《廣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萹蓄拼音注音Biǎn Xù別名扁蓄、大萹蓄、鳥蓼、扁竹、竹節(jié)草、豬牙草、道生草英文名HERBA POLYGONI AVICULARIS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萹蓄Polygonum aviculare L. 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夏季葉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Má別名紅蓖麻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蓖麻Ricinus communis L.的種子(見“蓖麻子”)、根及葉入藥。夏秋采根及葉,分別曬干或鮮用。性味葉:甘、辛,平。有小毒。根:淡、微辛,平。功能主治葉:消腫拔毒,止癢。治瘡瘍腫毒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