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黃楊木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黃楊木拼音注音Huánɡ Yánɡ Mù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黃楊科植物黃楊莖枝。全年可采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長于山地和多石的地方。分布山東、陜西、甘肅、江蘇、江西、湖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現(xiàn)各省均有栽培作觀賞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黃楊(《酉陽雜俎》),又名:山黃楊(《履巉巖本草,),千年矮、小黃插(《分類草藥性》),百日紅、萬年青、豆板黃楊、瓜子黃楊。

   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1~3米。樹皮灰色,栓皮成有規(guī)則的剝裂,莖枝均呈四棱,小枝和冬芽的外鱗有短毛。葉對生,革質(zhì),圓形或倒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,通常中部以上較寬,先端稍凹,基部狹楔形,長1~3厘米,寬7~15毫米,下面中脈的基部和葉柄微有細(xì)毛?;▎涡?,雌雄同株,穗狀花序腋生;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,萼片6,排成2列;雄花的萼片4,有退化子房與萼片等長。蒴果圓球形,由3心皮組成,沿室背三瓣裂,成熟時黑色,徑約1厘米?;ㄆ?月。果熟期7月。

    性味

    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平,味苦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濕,理氣,止痛。治風(fēng)濕疼痛,胸腹氣脹,牙痛,疝痛,跌打損傷。

    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"治一切風(fēng)濕,頭痛,九種氣痛,紅白痢。"

   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風(fēng)濕,牙痛,氣痛,廟痛,胸腹氣脹,跌打損傷,婦人難產(chǎn),及暑月癤瘡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;或浸酒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跌打損傷:㈠黃楊木泡酒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㈡黃楊木干枝葉一兩,青石蠶(水龍骨)四至五錢,嫩竹葉、厚樸各三至四錢。水煎,早、晚空腹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

    備注

    同屬植物細(xì)葉黃楊,又名雀舌黃楊,分布山東、江蘇、福建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。亦同等使用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黃楊木拼音注音Huánɡ Yánɡ Mù別名

    山黃楊、千年矮、小黃楊、細(xì)葉黃楊、瓜子黃楊、烏龍木。

    英文名Chinese Box Twig, Twig of Harland Box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黃楊科植物黃楊的莖枝及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uxus sinica (Rehd.et Wils.)M.Cheng [B.microphylla Sied.et Zucc.var.sinica Rehd.et wils.]

    采收和儲藏:莖枝全年均可采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200-2600m的山谷、溪邊、林下,現(xiàn)可栽培作觀賞用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東、中南及陜西、甘肅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黃楊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,高1-6m。樹皮灰色,栓皮成有規(guī)則的剝裂;枝圓柱形,有縱棱,灰白色,小枝四棱形,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對兩側(cè)面無毛,節(jié)間長0.5-2cm。葉對生;葉柄長1-2mm,上面被毛;葉片革質(zhì),闊橢圓形、闊倒卵形、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,通常中部以上較寬,先端圓或鈍,常有小凹口,基部圓或楔形,長1-3cm,寬0.8-2cm,葉面光滑,中脈凸出,下半段常有微細(xì)毛,側(cè)脈明顯,中脈上常密被白色短線狀鐘乳體。穗狀花序腋生,單性,雌雄同株,花密集,花序軸被毛;苞片闊卵形,長2-2.5mm,背部多少有毛;雄花約10朵,無花梗,外萼片卵狀橢圓形,內(nèi)萼片近圓形,長2.5-3mm,無毛,雄蕊連花藥長達(dá)4mm,不育雌蕊有棒狀柄,末端膨大,高2mm左右;雌花多存于花序上部,萼片6,排成2列,長達(dá)3mm,花柱3,子房3室,子房較花柱稍長,無毛,柱頭粗厚,倒心形,下延達(dá)花柱中部。蒴果近球形,長6-10mm,宿存花柱長2-3mm,由3心皮組成,沿室背3瓣裂,成熟時黑色,徑約1cm?;ㄆ?-4月,果期5-7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(xué)特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,生長適溫26-30℃。可在空曠地或蔭蔽的環(huán)境生長。在土質(zhì)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砂質(zhì)壤土上栽培為宜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打插繁殖。春、夏季扦插,以春季較好。選擇二年生枝條,長 12-15cm,剪去葉片,按行珠距6cm×6cm斜插于苗床中,入土深度為描條的1/2,稍壓后澆水,保持濕潤。插后40-50d可以定植,按行株距60cm×60cm開穴,選陰雨天種植。

    田間管理 定植成活后,每年中耕除草3-4次,春、夏季各施1次人糞尿或復(fù)合肥,秋后冬初追施1次廄肥或草木灰。追肥后進(jìn)行培土。冬季適當(dāng)修剪過密枝或弱枝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有縱棱,小棱四棱形,全面被短柔毛或外方相對兩側(cè)面無毛,葉片長1-3cm,寬0.8-2cm。闊橢圓形、闊倒卵形、卵狀橢圓形或長圓形。先端圓或鈍,常有小凹口,基部圓或急尖或楔形,葉面光亮,中脈凸出,側(cè)脈明顯,葉背中脈平坦或稍凸出,中脈上常密被短線狀鐘乳體。革質(zhì)。葉柄長1-2mm,上面被毛。氣微,味苦,無毒。

    毒性

    毒性:黃楊堿1號腹腔注射對小鼠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91.56mg/kg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靜脈注射、腹腔注射和灌胃對小鼠的半數(shù)致死量分別為8.9mg/kg、92mg/kg、293mg/kg;靜脈注射6-8mg/kg可使犬出現(xiàn)心律不齊及房室傳導(dǎo)阻滯,兔亞急性毒性試驗,發(fā)現(xiàn)24只兔中有3只兔肝臟有點狀壞死灶,提示臨床用藥應(yīng)注意肝功能的變化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木質(zhì)部主要含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 (cycloviro-buxine) D、C,環(huán)原黃楊堿(cycloprotobuxamine)A、C。葉含黃楊胺醇堿(buxaminol)E,環(huán)朝鮮黃楊堿(cycokorea-nine)B,黃楊酮堿(buxtauine),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,黃楊胺堿(buxamine)E,環(huán)小葉黃楊堿(buxpiine)。莖葉含壞原黃楊酰胺(cycloprotobuxinamine),小葉黃楊堿(buxmicrophylline)A,黃楊酮堿(buxtauine)M,異東在菪素(isoscopoletin),表羽扇豆醇(ePi-lupeol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抗心律失常:黃楊堿1號1.0、2.0mg/kg靜脈注射,能防止垂體后葉素誘發(fā)的兔心電圖T波變化及S-T段變化,對垂體后葉素誘發(fā)的R-R間期延長無影響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 4.7mg/kg可抑制哇巴因引起的豚鼠心律失常,也抑制烏頭堿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,1-2mg/kg抑制氯仿-腎上腺素及氯化鋇引起的兔心律失常,22、25mg/kg抑制氯仿引起的小鼠室顫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 1.2×10(-5)-3.6×10(-5)mol/L顯著延長動作電位持續(xù)期與有效不應(yīng)期,抑制心肌自發(fā)活動,并能改善缺氧心肌的動作電位;濃度高于3.6×10(-5)mol/L,會使動作電位變?yōu)閹鎻埰谌O化的慢反應(yīng)電位,并使細(xì)胞興奮性明顯下降。

    2.正性肌力作用: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 0.1-0.2mg/L和0.2g/L對離體兔和蟾蜍心臟均有正性肌力作用和負(fù)性頻率作用,與強(qiáng)心甙無協(xié)同作用或相加作用,麻醉犬靜脈注射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 D 1mg/kg,可增加冠脈流量與加強(qiáng)心臟收縮、減慢心率效應(yīng)相一致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 10-7-10-5mol/L能增加豚鼠左心室乳頭肌的收縮力,這種正性肌力作用不為心得安所阻斷,也無增強(qiáng)異丙腎上腺正性肌力的作用;對兔心肌細(xì)胞膜Na+,K+-ATP酶活力有抑制作用,表明其強(qiáng)心作用是通過對心肌細(xì)胞膜Na+,K+-ATP酶活力的抑制作用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在0.3-100μmol/L范圍內(nèi),對豚鼠左右心房肌均呈劑量依賴性正性變力作用,30μmol/L增強(qiáng)左心房有肌靜息后正性階梯和成對刺激效應(yīng);30μmol/L 時加強(qiáng)心?。ㄈ轭^狀?。┦湛s力,延長動作電位時程APD50和APD90,對動作電位最大上升速率(Vmax)、動作電位幅度(APA)和靜息電位(RP)影響不大,因此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的正性變力作用可能是由于促進(jìn)心肌細(xì)胞外Ca+跨膜內(nèi)流和增加細(xì)胞內(nèi)Ca+ 釋放所致。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對心臟電生理學(xué)分析,它使心房-His束電位間隔(AH)、His束-心室電位間隔(HV)、心肌細(xì)胞的動作電位時程(APD)、有效不應(yīng)期(ERP)均延長。APD的延長尤其是2相斜率增大,2相顯著延長,提示可能改變Ca+內(nèi)流的失活過程,電生理學(xué)分析結(jié)果,認(rèn)為環(huán)常綠黃楊堿D可能擬似第三類抗心律失常藥(延長動作電位類抗心律失常藥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除濕;理氣;止痛。主風(fēng)濕痹痛;胸腹氣脹;疝氣疼痛;牙痛;跌打傷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鮮品搗爛敷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跌打損傷: 一、黃楊木泡酒服。 (《四川中藥志》)二、黃楊木干枝葉一兩,青石蠶(水龍骨)四至五錢,嫩竹葉、厚樸各三至四錢。水煎,早、晚空腹各服一次。(《浙江天目山藥植志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一切風(fēng)濕,頭痛,九種氣痛,紅白痢。

    2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風(fēng)濕,牙痛,氣痛,疝痛,胸腹氣脹,跌打損傷,婦人難產(chǎn),及暑月癤瘡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烏拼音注音Cí Wū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肉。生境分布棲于山區(qū)及平原的田野間,好群棲。主食農(nóng)作物的種子,亦吃昆蟲。分布幾遍全國,但南方較少。原形態(tài)寒鴉(《嘉佑本草》),又名:烏、鸒(《詩經(jīng)》),鵯鶋(《爾雅》)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烏膽拼音注音Cí Wū Dǎn別名烏鴉膽(《綱目拾遺》)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鴉科動物寒鴉的膽。功能主治《綱目拾遺》:“明日開瞽,功勝空青,點青盲最驗。解藤黃毒。“復(fù)方治爛弦風(fēng)眼及翳障:烏鴉膽點之。(王玷桂《不藥良方》)摘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拼音注音Cí Gū別名茨菇(《藥性論》),白地栗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慈菇(《滇南本草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球莖。生境分布生沼澤中。各地均有分布。原形態(tài)慈姑,又名:藉姑、水萍(《別錄》),槎牙(《唐本草》)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葉拼音注音Cí Gū Yè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澤瀉科植物慈姑的葉片。性味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:“味甘微苦,寒,無毒?!阿凇吨貞c草藥》:“(全株)辛辣,有小毒?!肮δ苤髦蜗[,解毒。治瘡腫,丹毒,惡瘡。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“研敷蛇蟲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慈姑花拼音注音Cí Gū Huā出處《福建民間草藥》來源為澤瀉利植物慈姑的花。功能主治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:“明目,去濕。治一切療腫痔漏?!啊办顫裰?,同于茵陳?!坝梅ㄓ昧恐我磺叙郫彛捍裙没ㄟm量。用冷開水洗凈,搗敷患處。孕婦忌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