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靈香草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靈香草拼音注音Línɡ Xiānɡ Cǎo別名

    零陵草、廣零陵香、驅(qū)蛔蟲草、滿山香、熏衣草

    來源

    報春花科排草屬植物靈香草Lysimachia foenum-graecum Hance以地上全草入藥。春夏秋均可采集,陰干備用或鮮用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,行氣,止痛,驅(qū)蛔。用于感冒頭痛,牙痛,咽喉腫痛,胸滿腹脹,蛔蟲病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5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靈香草拼音注音Línɡ Xiānɡ Cǎo別名

    蒙州零陵香、排草、香草、零陵香、廣零陵香、熏草、熏衣草、驅(qū)蛔蟲草、驅(qū)蟲草、鬧蟲草、尖葉子

    出處

    古代藥用零陵香經(jīng)考證除唇形科羅勒屬植物外,尚包括報春花科植物靈香草,因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所附"蒙州零陵香"圖的形態(tài)與本品相似?!吨参锩麑崍D考》所載"排草"的產(chǎn)地及附圖形態(tài)亦似本品。零陵香的古代文獻資料,參見唇形科"羅勒"條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報春花科植物靈香草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ysimachin foenum.graecum Hance

    采收和儲藏:一年四季可收,但以冬季采收為好,其產(chǎn)量多,質(zhì)量好,將全株拔起,去凈泥沙,烘干或陰干。要注意防火。為了繼續(xù)生產(chǎn),只采收地上部分,從根部4-5cm處割收,不除掉根,以利再生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800-1700m的山谷溪邊和林下腐殖質(zhì)土壤中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西南部、廣東北部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東南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株高20-60cm。全株平滑無毛,干后有濃烈香氣。越年老莖匍匐,發(fā)出多數(shù)纖細的須根,當年生莖部為老莖的單軸延伸,上升或近直立,草質(zhì),具棱,棱邊有時呈狹翅狀,綠色。葉互生,位于莖端的通常較下部的大1-2倍;葉柄長5-12mm,具狹翅;葉片廣卵形至橢圓形,長4-11cm,寬2-6cm,先端銳尖或稍鈍,具短驟尖頭,基部漸狹或為闊楔形,邊緣微皺呈波狀,草質(zhì),干時兩面密布極不明顯的下陷小點和稀疏的褐色無柄腺體,側(cè)脈3-4對,網(wǎng)脈通常不明顯。花單出腋生;花梗纖細,長2.5-4cm;花萼淡綠色,5深裂,裂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寬2.5-5mm,先端漸尖,有時呈鉆狀,草質(zhì),兩面多少被褐色無柄腺體;花冠黃色,5深裂,長12-17mm,裂片長圓形,寬6-9mm,先端圓鈍;雄蕊5,花絲基部與花冠合生約0.5mm。分離部分極短,花藥長4-5mm,基部心形,寬約1.75mm,頂孔開裂;子房上位,1室,胚珠多數(shù),花柱棒狀,長5-7mm。蒴果近球形,果皮灰白色,膜質(zhì),直徑6-7mm,不開裂或先端淺裂。種子細小,多數(shù),黑褐色,有棱角?;ㄆ?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栽培

    生物學特性喜陰涼和濕潤氣候,年平均溫度14.9℃,月平均溫度13-19℃,相對濕度85%以上,蔭蔽度為75%,夏秋高溫季節(jié)日均溫度不超過30℃為宜,土壤宜選深山陰涼濕潤,具有落葉層而富含腐殖質(zhì)排水良好的雜木林地。

    栽培技術(shù) 用種子繁殖和扦插繁殖。

    種子繁殖 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,秋播9月上旬,因栽培周期長,故一般少用此法。

    2.2.扦插繁殖:每年4-5月進行,選取粗壯、無病蟲害的當年生植株,剪取長約4-5cm的插條,每插條帶1-2片葉,按行株距6cm×5cm扦插,入土3/4為宜,然后壓緊,澆水,保持土壤濕潤,一般每1hm(2)用種苗:1125kg左右。

    田間管理 每年除草兩次,第1次在開花前(2-3月),第2次在10-11月。同時結(jié)合施氮磷鉀復合肥2次,可提高產(chǎn)量。 病蟲害防治有細菌性軟腐病和排草斑枯病,為害葉片、莖桿等。

    防治方法 田間病葉率達到1%-2%或爛頂率達0.1%,可用農(nóng)用鏈霉素2×l0(-4)+75%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,效果可達80%-90%以上。殘效期1個月左右。冬季清園處理和燒毀殘體,減少越冬病源。種植時進行種苗消毒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根須狀,棕褐色,莖呈類圓柱形,表面灰綠色或暗綠色,長7-40cm,直徑約3mm,有縱紋及棱翅,棱邊多向內(nèi)卷,莖下部節(jié)上生有細根;質(zhì)脆,易折斷,斷面類圓形,黃白色。葉互生,葉片多皺縮,展平后呈卵形、橢圓形,長5-10cm,寬2-5cm,先端微尖,基部楔形具翼,紙質(zhì),有柄。葉腋有時可見球形蒴果,類白色,果柄細長,達3.5cm,具宿萼,果皮薄,內(nèi)藏多數(shù)細小的棕色種子,呈三角形。氣濃香,味微辛、苦。以莖葉嫩細、色灰綠、氣香濃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:莖橫切面:類圓形,有5個突出的棱脊。表皮細胞類方形或略切向延長。外壁厚,角質(zhì)層明顯,有少數(shù)腺毛。皮層細胞5-7列,類圓形或橢圓形,棱脊處17-19列薄壁細胞,其下方有一維管束。中柱鞘部位纖維束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。木質(zhì)部導管、木薄壁細胞。射線細胞均木化。髓大,細胞多角形,有壁孔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全草含揮發(fā)油,有機酸,烷烴,萜類,酚類等。主要成分有二十九烷(nonacosane),三十一烷(hentriacontane)。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豆甾醇-3-O-B-D-葡萄糖甙(stigmasterol-3-O-B-D-glucoside),a-菠菜醇(a-spinasterol),12-甲基十三烷酸(12-methyl tridecoic acid),二十二烷酸(docosanoic acid),16-甲基十七烷酸甲酯(16-methyl hep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),十六酸(hexadecanoic actd),十七酸(heptadecanoic acid)和六氫金合歡烯酰丙酮( hexahydrofarnesylacetone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抗病毒作用 本品水煎劑(75%)在雞胚內(nèi)有抑制及滅活流感病毒的作用。

    2.對生殖的影響 本品的乙醇浸出物有抑制大鼠和家兔的排卵作用。小鼠服本品后取其卵巢,切片染色,可觀察到黃體顯著減少或消失及成熟卵的減少現(xiàn)象。經(jīng)初步實驗,本品的總甙可能有抑制小鼠受精卵著床作用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辛;甘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表;止痛;行氣;驅(qū)蛔。主感冒頭痛;咽喉腫痛;牙痛;胸腹脹滿;蛔蟲病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;或煎水含漱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補藥拼音注音Bái Bǔ Yào出處《貴州草藥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花莖狀丹參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生境分布生于陰濕巖上。分布貴州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花莖狀丹參,又名:地梗鼠尾。多年生草本?;~6~10枚,葉片長卵形,長3.5~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òu別名飯豆(《日用本草》),眉豆、白目豆、甘豆(《廣州植物志》)。出處《孫真入食忌》來源為豆科植物飯豇豆的種子。生境分布我國各省都有栽培。原形態(tài)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20~40厘米。3出復葉,頂生小葉卵狀菱形,兩側(cè)小葉斜卵形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豆蔻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別名多骨(《本草拾遺》),殼蔻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白蔻(《本草經(jīng)解》)。出處《本草拾遺》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實。10~12月果實呈黃綠色尚未開裂時采收,除去殘留的果柄,曬干。生境分布栽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òu Kòu Ké別名豆蔻殼(《飲片新參》),白蔻衣(江蘇)。出處《藥性切用》來源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果殼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豆蔻“條。性味《飲片新參》:“味微辛?!肮δ苤髦微佟端幮郧杏谩罚骸皩捫亻_胃?!阿凇讹嬈聟ⅰ罚骸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èi別名貝子、貝齒、白海肥、海肥、白貝齒來源藥材基源:為寶貝科動物貨貝、環(huán)紋貨貝等的殼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Monetaria moneta(Linnaeus)2.Monetaria annulus(Linnaeus)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