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赤茯苓(去皮)1兩半,蒼術(shù)(去粗皮,米泔水浸1宿,濾干,銼片,炒微黃)1兩半,枳殼(制)1兩,藿香(和根)7錢半,半夏(湯煮透,銼,焙干)7錢半,凈香附7錢半,紫蘇葉(和梗)7錢半,厚樸(去粗皮,姜汁炙香熟)7錢半,陳皮(去白)7錢半,甘草(炙)1兩2錢。
上銼。
脾胃因虛受濕,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,飲食減少,氣不升降,小便赤色,肚膨脹,咳嗽有痰及腫。
本方方名,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引作“赤蒼散”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赤茯苓(去皮)1兩半,蒼術(shù)(去粗皮,米泔水浸1宿,濾干,銼片,炒微黃)1兩半,枳殼(制)1兩,藿香(和根)7錢半,半夏(湯煮透,銼,焙干)7錢半,凈香附7錢半,紫蘇葉(和梗)7錢半,厚樸(去粗皮,姜汁炙香熟)7錢半,陳皮(去白)7錢半,甘草(炙)1兩2錢。
制法上銼。
功能主治脾胃因虛受濕,面貌浮黃或遍身作腫,飲食減少,氣不升降,小便赤色,肚膨脹,咳嗽有痰及腫。
用法用量本方方名,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引作“赤蒼散”。
摘錄《準(zhǔn)繩·幼科》卷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