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甜瓜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甜瓜葉拼音注音Tián Guā Yè出處

    《嘉佑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葫蘆科植物甜瓜葉片,夏、秋采取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甜瓜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食療本草》:"生搗汁(涂),生發(fā)。研末酒服,去瘀血。治小兒疳。"

    ②《滇南本草》:"煎湯洗風(fēng)癩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甜瓜葉拼音注音Tián Guā Yè英文名Muskmelon leaf出處

    出自《嘉佑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ucumis melo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葉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匍匐或攀援草本。莖、枝黃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突起。卷須單一,被微柔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8-12cm,具槽溝及短剛?cè)崦?;葉片厚紙質(zhì),近圓形或腎形,長緣不分裂或3-7淺裂,裂片先端圓鈍,有鋸齒?;▎涡?,雌雄同株;雄花數(shù)朵,簇生于葉腋;花梗纖細(xì),長0.5-2cm,被柔毛;花萼筒狹鐘形,密被白色長柔毛,裂片近鉆形,花冠黃色,長約2cm,裂片卵狀長圓形,急尖;雄蕊3,花絲極短,藥室折曲,藥隔頂端引長;雌花單生,花梗被柔毛;子房長橢圓形,密被長柔毛和硬毛,花柱長1-2mm,柱頭靠合。果實形狀、顏色變異較大,一般為球形或長橢圓形,果皮平滑,有縱漢或斑紋,果肉白色、黃色或綠色。種子污白色或黃折色,卵形或長圓形?;?、果期夏季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瘀;消種;生發(fā)。主跌打損傷,小兒疳積;濕瘡疥瘌;禿發(fā)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9-15g。水煎服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o Xuě Cǎo別名小毛香、火絨草、小白頭翁、小毛草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薄雪火絨草的花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ontopodium japonicum Miq.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洗凈,晾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Bàn來源藥材基源:為蕁麻科植物褐脈樓梯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latostema brunnelnerve W.T.Wang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300m左右的石灰山山坡林下。資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拼音注音Bì Lì別名木蓮藤(《日華子本草》),辟萼(《質(zhì)問本草》),石壁蓮(《植物名匯》),木瓜藤、膨泡樹、餅泡樹、壁石虎、木壁蓮(《中國樹木分類學(xué)》),爬墻虎、風(fēng)不動(《中國藥植志》),彭蜂藤(《福建民間草藥》),石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ì Lì Guǒ別名王不留行[廣西、廣東]、涼粉果、爬墻虎、木饅頭、木蓮、絡(luò)石藤、風(fēng)不動來源桑科榕屬植物薜荔Ficus pumila L.,以花序托(俗稱果實)入藥。(其不育枝為絡(luò)石藤一種,參閱“絡(luò)石藤”項下)。花序托成熟后采摘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薜荔根拼音注音Bì Lì Gēn出處《福建中草藥》來源為??浦参镛道蟮母?。隨時可采。曬干備用。性味苦,平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除濕,舒筋通絡(luò)。治頭痛眩暈,關(guān)節(jié)風(fēng)濕痛,產(chǎn)后風(fēng)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