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甜瓜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甜瓜根拼音注音Tián Guā Gēn出處

    《滇南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葫蘆科植物甜瓜,夏、秋采挖,洗凈泥土用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物形態(tài)詳"甜瓜"條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滇南本草》:"煎湯洗風(fēng)癩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甜瓜根拼音注音Tián Guā Gēn英文名Muskmelon root出處

   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葫蘆植物甜瓜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ucumis melo L 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挖;洗凈;曬干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物學(xué)特性:喜溫暖氣候。耐熱、不耐寒、喜光、耐旱而又較濕潤。宜選排水良好、土層深厚的沖積砂壤土栽培。

    2.栽培技術(shù):用種子繁殖,直播或育苗移栽法。

    2.1.直播法:春播于3-4月,將經(jīng)浸種、催芽的種子,按行株距2m×0.4m開穴點播。每穴下種2-3顆,覆土2-3cm。當(dāng)瓜苗長出2-3片真葉時間苗、定苗,每穴留壯苗1株。

    2.2.育苗移栽法:春播于2-3月,在保溫苗床上用營養(yǎng)土塊或營養(yǎng)袋點播,每塊(袋)播種子2粒,當(dāng)瓜苗長2-3片真葉時,去弱苗留壯苗1株,長出3-4片真葉時按上法移植進大田。

    3.田間管理:苗期注意松土、除草,追提苗肥1次,分蔓期追肥2次,結(jié)果期追肥2次。1hm2用原糞液30000kg,草木灰1500kg。為防果實接觸地面造成腐爛或肉質(zhì)變硬,在瓜蔓下鋪草1層。甜瓜整枝采用6蔓式,當(dāng)主蔓有5-6葉時,留4葉摘心,當(dāng)子蔓發(fā)生后,留2條強壯的子蔓,其余子蔓均摘除。當(dāng)子蔓有5-6葉時,留4葉摘心,以后在每條子蔓上各留3條孫蔓,即成6蔓式。

    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廣泛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匍匐或攀援草本。莖、枝黃褐色或白色的糙毛和突起。卷須單一,被微柔毛。葉互生;葉柄長8-12cm,具槽溝及短剛?cè)崦?;葉片厚紙質(zhì),近圓形或腎形,長緣不分裂或3-7淺裂,裂片先端圓鈍,有鋸齒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數(shù)朵,簇生于葉腋;花梗纖細,長0.5-2cm,被柔毛;花萼筒狹鐘形,密被白色長柔毛,裂片近鉆形,花冠黃色,長約2cm,裂片卵狀長圓形,急尖;雄蕊3,花絲極短,藥室折曲,藥隔頂端引長;雌花單生,花梗被柔毛;子房長橢圓形,密被長柔毛和硬毛,花柱長1-2mm,柱頭靠合。果實形狀、顏色變異較大,一般為球形或長橢圓形,果皮平滑,有縱漢或斑紋,果肉白色、黃色或綠色。種子污白色或黃折色,卵形或長圓形?;?、果期夏季。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苦;性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祛風(fēng)止癢。主風(fēng)熱濕瘡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適量,煎水洗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滇南本草》:煎湯洗風(fēng)癲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ǐnɡ Tái Cǎo來源藥材基源:為莎草科植物白穎苔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rex rigescens(Franch.)V.Krecz.[C.stenophylla Wahlb.var.rigescens Fr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別名魚眼木、鵲飯樹來源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Fluggea virosa (Roxb. ex Willd.)Baill.[F. microcarpa Bl.],以全株入藥。隨用隨采,多鮮用。性味苦、微澀,涼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Yè出處《生草藥性備要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飯樹的枝葉。生境分布生于溪旁、路邊、灌木叢中。分布廣西、湖南,貴州,廣東、臺灣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白飯樹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,又名:金柑藤,魚骨菜,白魚眼、魚眼木、白火炭、白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飯樹根拼音注音Bái Fàn Shù Gēn別名薏米蘊(《嶺南采藥錄》),魚眼報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為大戟料植物白飯樹的根,隨時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白飯樹葉“條?;瘜W(xué)成分樹皮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Fàn Dòu別名云藊豆、四季豆、龍爪豆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,唐豇、隱元豆(《植物學(xué)大辭典》),云豆、六月鮮、龍骨豆、二生豆、三生豆、唐豆(《中國主要植物圖說·豆科》),白豆、粉豆(《陸川本草》)。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豆科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