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駱駝黃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駱駝黃拼音注音Luò Tuo Huánɡ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駝科動物雙峰駝膽囊結(jié)石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平,微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風(fēng)熱驚疾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,1~2分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駱駝黃拼音注音Luò Tuo Huánɡ英文名Camel gallbladder stone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駝科動物雙峰駝的膽囊結(jié)石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野駝棲息于荒漠的沙漠地帶。耐寒暑饑渴,以灌叢和半灌叢的鹽堿植物為食。常季節(jié)性適徙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東南部、甘肅、青海、內(nèi)蒙古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雙峰駝,為大型偶蹄類之一,體重可達(dá)500kg。比馬高大,頸長彎曲如鵝頸,頭較小,耳短小。鼻能開閉。頸有毛,背有雙峰如鞍,上唇中裂如兔唇,下唇較長。四肢細(xì)長,足大有盤。尾短。胼胝體全身區(qū)7塊,其中胸部1塊,前肢4塊,后肢2塊。里生駝,肉峰較小,毛短,掌狹。體被細(xì)密軟的絨毛即駝絨,一般為沙黃褐棕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涼;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定驚。主風(fēng)熱驚疾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,每次0.3-0.6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葉拼音注音Bā Dòu Yè別名雙眼龍葉(《嶺南采藥錄》),大葉雙眼龍葉(《嶺南草藥志))。出處《南寧市藥物志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治瘧疾,瘡癬,跌打損傷,蛇傷。①《嶺南采藥錄):“治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殼拼音注音Bā Dòu Ké別名巴豆皮(《宣明論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消積滯,止瀉痢?!阿凇侗静菰傩隆罚骸皻⑾x,敗毒。破瘰疬痰核?!皬?fù)方治瀉痢:巴豆皮、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樹根拼音注音Bā Dòu Shù Gēn別名大葉雙眼龍根、擋蛇劍、獨(dú)行千里(《嶺南草藥志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根莖,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全年可采。洗凈,切片,曬干。性味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“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豆油拼音注音Bā Dòu Yóu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種仁中的脂肪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巴豆“條。性狀為黃色或黃褐色液體,有粘稠性,透明,微具螢光。有辛灼的香氣。性味辛,熱,有毒。功能主治①《綱目》:“治中風(fēng)痰厥,氣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Dòu Shuānɡ英文名SEMEN CROTONIS PULVERATUM來源本品為巴豆的炮制加工品。性狀本品為粒度均勻、疏松的淡黃色粉末,顯油性。貯藏置陰涼干燥處。炮制取凈巴豆仁,照制霜法(附錄Ⅱ D)制霜,或取仁碾細(xì)后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