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雞翎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雞翎草拼音注音Jī Línɡ Cǎo別名

    長肉芽草、狐尾藻棘豆

    出處

    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全草。夏、秋采挖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干燥山地、草原、丘陵地、干河溝、砂質(zhì)地或砂丘上。分布東北及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15~40厘米,全株密生白色柔毛。葉多數(shù)基生,小葉細線形,通常4~8輪生,每葉上有30~40輪小葉,先端尖,基部圓形,全緣。總狀花序,花葶比葉長,花大,長2~2.5厘米,花冠紅紫色,莢果長圓形,腹面稍扁,背面梢突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消腫,祛風(fēng)濕,止血,治流感,咽喉腫痛,癰瘡腫毒,創(chuàng)傷,瘀血腫脹,各種出血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為散,0.8~1錢;或煎湯,2~3錢。外用:研末敷或煎水洗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咽喉腫痛:瞿麥、草烏葉、雞翎草各等分。共為細末。每服八分至一錢,水煎,連渣溫服或開水送服,每日二次。

    ②治充血性腫脹:雞翎草適量,煎湯洗患處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雞翎草拼音注音Jī Línɡ Cǎo別名

    長肉芽草。

    英文名Herb of Denseleaf Crazyweed出處

    出自《內(nèi)蒙古中草藥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多葉棘豆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Oxytropis myriophylla(Pall.)DC[Phaca myriophylla Pal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7-9月采收全草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700m的山坡、平緩草原、丘陵、干河溝、沙丘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葉棘豆 多年生草本,高20-30cm。根長而粗壯。無地上莖成莖極縮短。葉為輪生小葉的復(fù)葉,長10-20cm,通常有25-32輪,每輪有小葉(4)6-8(10)片;托葉卵狀披針形,膜質(zhì),下部與葉柄合生,密被黃色長柔毛。葉片線狀披針形,長8-10mm,寬0.5-1.5mm,先端漸尖,干后邊緣反卷,兩面密被長柔毛??偦üiL于葉或近等長,疏或密被長柔毛。總狀花序生于花葶頂端,約有10余朵花;花梗極短或近無梗;苞片披針形,比萼短;萼筒狀,長8-12mm,寬3-4mm,萼齒5,條形,苞片及萼均被長柔毛;花淡紅紫色,長2-2.5cm,旗瓣長圓形,先端圓形或微凹,基部漸狹成爪,翼瓣和龍骨瓣均短于旗瓣,龍骨瓣先端有長而尖的喙,雄蕊10,二體,(9)+1;子房圓形,被毛。莢果披針狀長圓形,長約15mm,寬約5mm,先端具喙,表面密被長柔毛,內(nèi)具較厚的假隔膜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皺縮成團,全株密被長柔毛。主根粗壯,長6-10cm,有分枝。濕潤展平后,羽狀復(fù)葉叢生在根莖上,長10-20cm,小葉對生或數(shù)片輪生,25-30輪;小葉片線形或披針形,長3-10mm,寬0.5-1mm??偁罨ㄐ?,花排列緊密,淡紫色,總花梗長于葉。莢果橢圓形,長約15mm,寬約5mm,被長柔毛,先端具10mm長的喙。氣微,味微苦、甘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山奈酚-3-O-[β-L-吡喃鼠李精基(1→6)-β-D-吡喃葡萄糖基]-7-O-a-L-吡喃鼠李糖甙{oxytroside,kaemferol-3-O[β-L-rhamnopyranosyl(1→6)-β-D-glucopyranosyl]-7-O-a-L-rhamnoside-}花含三種黃酮甙:乙酰狐尾藻甙(acetyloxymyrioside),狐尾藻甙(oxymyrioside)和香豆酰異狐尾藻甙(coumaroylisooxymyioside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肝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消腫止血。主流感;咽喉腫痛;癰瘡腫毒;跌撲損傷;瘀血腫脹;各種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;研末,2-3g。外用:適量,研末敷;或煎水洗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魚尾果拼音注音Bái Yú Wěi Guǒ出處《閩東本草》來源為馬錢科植物駁骨丹的果實。9~10月采,陰干。功能主治治小兒蛔疳。用法用量白魚尾果一兩加水煎后去渣加米煮稀飯,連服三至四次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白魚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鮮皮拼音注音Bái Xiān Pí別名白蘚皮、八股牛、山牡丹、羊鮮草英文名CORTEX DICTAMNI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.的干燥根皮。春、秋二季采挖根部,除去泥沙及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雞屎藤拼音注音Bái Jī Shǐ Ténɡ別名臭皮藤、臭莖子、迎風(fēng)子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。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毛雞屎藤的根或全草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林下、河邊陰濕處。分布廣西、廣東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藤狀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Jī Zhūn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矩圓葉衛(wèi)矛的根和果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Euonymus oblongifolius Loes.et Rehd.采收和儲藏:根,全年均可采,洗凈,切片,曬干;果實,成熟時采收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鴨肉拼音注音Bái Yā Ròu別名鶩肉(《千金·食治》)。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鴨科動物家鴨的肉。生境分布我國大部地區(qū)有飼養(yǎng)。原形態(tài)家鴨(陶弘景),又名:鶩(《周禮》),舒鳧(《爾雅》),家鳧(《綱目》)。家禽。嘴長而扁平。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