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牛虱子
椴樹科刺蒴麻屬植物長鉤刺蒴麻Triumfetta pilosa Roth.,以葉及根入藥。春季采葉,秋季挖根,分別曬干。
辛、甘,溫。
行氣,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。用于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腹有包塊作痛,跌打損傷。
1~3錢。
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為椴樹科植物長鉤刺蒴麻的根和葉。春季采葉;秋冬采根。
生于干燥陽坡灌木叢中或路旁及田坎上。分布臺(tái)灣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落葉半灌木,高約1米。分枝有淡黃色星狀毛。葉卵形、狹卵形或披針形,長8~16厘米,寬2~6厘米,先端短漸尖,基部圓形,下部葉有時(shí)3淺裂,邊緣有不整齊的牙齒,基部常具3~5脈,兩面均被星狀柔毛;葉柄長1~5厘米,被長柔毛;托葉錐形,長約5~10毫米。聚傘花序,腋生;花黃色,長1厘米;花梗長約6~10毫米;萼片5,線形,長約7毫米,頂端具細(xì)尖,有疏星狀毛;花瓣5,與萼片近等長,圓狀匙形,基部被纖毛;雄蕊10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5毫米,密生刺,刺長6~10毫米,頂端鉤狀反曲,有平展的糙毛。種子8粒?;ㄆ?~9月。果期8~12月。
甘微辛,溫。
活血,行氣,調(diào)經(jīng)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腹中包塊作痛,跌打損傷。
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牛虱子、狗屁藤、小樺葉、梗麻、毛蔥根、細(xì)心麻粟、毛蔥葉、小狗核桃。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。
藥材基源:為椴樹科植物長鉤刺蒴麻的根和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riumfetta pilosa Roth
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、冬季挖根,洗凈泥土,切片曬干。葉,春季采收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干燥的低坡灌叢中或路旁及田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長勾刺蒴麻 木質(zhì)草本或亞灌木,高1cm。嫩枝被黃褐色長茸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-2cm;葉片厚紙質(zhì),卵形或長卵形,長3-7cm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圓形或微心形,上面有稀疏星狀茸毛,下面密被黃褐色厚星狀茸毛,邊緣有不整齊鋸齒;基出脈3條,兩側(cè)脈上行超過葉片中部。聚傘花序1至數(shù)枝腋生,花序柄長5-8mm;花柄長3-5mm;苞片披針形,長1mm;萼片狹披針形,長7mm,先端有角,被毛;花瓣黃色,與萼片等長;雄蕊10;子房被毛。蒴果有刺長8-10mm;刺被毛,先端有鉤?;ㄆ谙募?,果期8-12月。
肝經(jīng)
甘;微辛;性溫
活血行氣;散瘀消腫。主有經(jīng)不調(diào);癥積疼痛;跌打損傷
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牛虱子
來源椴樹科刺蒴麻屬植物長鉤刺蒴麻Triumfetta pilosa Roth.,以葉及根入藥。春季采葉,秋季挖根,分別曬干。
性味辛、甘,溫。
功能主治行氣,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。用于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腹有包塊作痛,跌打損傷。
用法用量1~3錢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金納香拼音注音Jīn Nà Xiānɡ別名牛虱子
出處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
來源為椴樹科植物長鉤刺蒴麻的根和葉。春季采葉;秋冬采根。
生境分布生于干燥陽坡灌木叢中或路旁及田坎上。分布臺(tái)灣、廣西、云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落葉半灌木,高約1米。分枝有淡黃色星狀毛。葉卵形、狹卵形或披針形,長8~16厘米,寬2~6厘米,先端短漸尖,基部圓形,下部葉有時(shí)3淺裂,邊緣有不整齊的牙齒,基部常具3~5脈,兩面均被星狀柔毛;葉柄長1~5厘米,被長柔毛;托葉錐形,長約5~10毫米。聚傘花序,腋生;花黃色,長1厘米;花梗長約6~10毫米;萼片5,線形,長約7毫米,頂端具細(xì)尖,有疏星狀毛;花瓣5,與萼片近等長,圓狀匙形,基部被纖毛;雄蕊10。蒴果球形,直徑約5毫米,密生刺,刺長6~10毫米,頂端鉤狀反曲,有平展的糙毛。種子8粒?;ㄆ?~9月。果期8~12月。
性味甘微辛,溫。
功能主治活血,行氣,調(diào)經(jīng)。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腹中包塊作痛,跌打損傷。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納香拼音注音Jīn Nà Xiānɡ別名牛虱子、狗屁藤、小樺葉、梗麻、毛蔥根、細(xì)心麻粟、毛蔥葉、小狗核桃。
英文名Root or leaf of Pilose Triumfetta出處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藥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椴樹科植物長鉤刺蒴麻的根和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riumfetta pilosa Roth
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、冬季挖根,洗凈泥土,切片曬干。葉,春季采收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干燥的低坡灌叢中或路旁及田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臺(tái)灣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長勾刺蒴麻 木質(zhì)草本或亞灌木,高1cm。嫩枝被黃褐色長茸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1-2cm;葉片厚紙質(zhì),卵形或長卵形,長3-7cm,先端漸尖或銳尖,基部圓形或微心形,上面有稀疏星狀茸毛,下面密被黃褐色厚星狀茸毛,邊緣有不整齊鋸齒;基出脈3條,兩側(cè)脈上行超過葉片中部。聚傘花序1至數(shù)枝腋生,花序柄長5-8mm;花柄長3-5mm;苞片披針形,長1mm;萼片狹披針形,長7mm,先端有角,被毛;花瓣黃色,與萼片等長;雄蕊10;子房被毛。蒴果有刺長8-10mm;刺被毛,先端有鉤?;ㄆ谙募?,果期8-12月。
歸經(jīng)肝經(jīng)
性味甘;微辛;性溫
功能主治活血行氣;散瘀消腫。主有經(jīng)不調(diào);癥積疼痛;跌打損傷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