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塘鶯薳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
《綱目》
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嫩葉。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辣,性平。"
治癰腫,潰瘍,金瘡,湯火傷。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去熱消毒。洗疳瘡。"
外用:搗敷、調(diào)敷或研末撒。
①治癰腫:金櫻嫩葉研爛,入鹽少許涂之,留頭泄氣。(《綱目》)
②治潰瘍久不愈合:鮮金櫻葉適量搗爛,敷于患處,日換一、二次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
③治疔、魚口:金櫻葉、野花椒葉,共搗爛,敷患處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④治金瘡:金櫻葉三兩,桑葉一兩,嫩苧葉一兩。上搗爛敷。若欲致遠(yuǎn),陰干作末,敷上帛縛,止血口合。(《永類鈐方》軍中一捻金散)
⑤治湯火傷:金櫻葉焙干為末,調(diào)麻油涂患處,欲愈時(shí)加入鱉甲末。(《閩東本草》)
塘鶯薳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嫩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osa laevigata Michx.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1600m的向陽的山野、田邊、溪畔灌木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金櫻子 常綠攀援灌木,高達(dá)5m。莖無毛,有鉤狀皮刺和刺毛。羽狀復(fù)葉,葉柄和葉軸具小皮刺和刺毛;托葉披針形,與葉柄分離,早落。小葉革質(zhì),通常3,稀5,橢圓狀卵形或披針狀卵形,長2.5-7cm,寬1.5-4.5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近圓形,邊緣具細(xì)齒狀鋸齒,無毛,有光澤?;▎紊趥?cè)枝頂端,花梗和萼筒外面均密被刺毛;萼片5;花瓣5;白色直徑5-9cm;雄蕊多數(shù),心皮多數(shù),柱頭聚生于花托口。果實(shí)倒卵形,長2-4cm,紫褐色,外面密被刺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1月。
金櫻葉中含鞣質(zhì),除含原矢車菊素(procyanidin)B-3,長梗馬兜鈴素(pedunculagin),蛇含鞣質(zhì)(potentillin),仙鶴草酸(agrimonic acid)A,仙鶴草素(agrimoniin)和金櫻子鞣質(zhì)(laevigatin)C外,還含有右旋兒茶精(catechin),木麻黃鞣亭(casuarictin)。
肺;心經(jīng)
苦;平
清熱解毒,活血止血,止帶。主癰腫疔瘡,燙傷,痢疾,閉經(jīng),崩漏,帶下,創(chuàng)傷出血
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撒。內(nèi)服:煎湯,9g。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去熱消毒。洗疳瘡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(hào):魯ICP備19034508號(hào)-2
塘鶯薳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
出處《綱目》
來源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嫩葉。
性味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味辣,性平。"
功能主治治癰腫,潰瘍,金瘡,湯火傷。
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"去熱消毒。洗疳瘡。"
用法用量外用:搗敷、調(diào)敷或研末撒。
復(fù)方①治癰腫:金櫻嫩葉研爛,入鹽少許涂之,留頭泄氣。(《綱目》)
②治潰瘍久不愈合:鮮金櫻葉適量搗爛,敷于患處,日換一、二次。(《江西民間草藥驗(yàn)方》)
③治疔、魚口:金櫻葉、野花椒葉,共搗爛,敷患處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(cè)》)
④治金瘡:金櫻葉三兩,桑葉一兩,嫩苧葉一兩。上搗爛敷。若欲致遠(yuǎn),陰干作末,敷上帛縛,止血口合。(《永類鈐方》軍中一捻金散)
⑤治湯火傷:金櫻葉焙干為末,調(diào)麻油涂患處,欲愈時(shí)加入鱉甲末。(《閩東本草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櫻葉拼音注音Jīn Yīnɡ Yè別名塘鶯薳
英文名Leaf of Cherokee Rose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嫩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Rosa laevigata Michx.
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收,多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00-1600m的向陽的山野、田邊、溪畔灌木叢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陜西、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海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金櫻子 常綠攀援灌木,高達(dá)5m。莖無毛,有鉤狀皮刺和刺毛。羽狀復(fù)葉,葉柄和葉軸具小皮刺和刺毛;托葉披針形,與葉柄分離,早落。小葉革質(zhì),通常3,稀5,橢圓狀卵形或披針狀卵形,長2.5-7cm,寬1.5-4.5cm,先端急尖或漸尖,基部近圓形,邊緣具細(xì)齒狀鋸齒,無毛,有光澤?;▎紊趥?cè)枝頂端,花梗和萼筒外面均密被刺毛;萼片5;花瓣5;白色直徑5-9cm;雄蕊多數(shù),心皮多數(shù),柱頭聚生于花托口。果實(shí)倒卵形,長2-4cm,紫褐色,外面密被刺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7-11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金櫻葉中含鞣質(zhì),除含原矢車菊素(procyanidin)B-3,長梗馬兜鈴素(pedunculagin),蛇含鞣質(zhì)(potentillin),仙鶴草酸(agrimonic acid)A,仙鶴草素(agrimoniin)和金櫻子鞣質(zhì)(laevigatin)C外,還含有右旋兒茶精(catechin),木麻黃鞣亭(casuarictin)。
歸經(jīng)肺;心經(jīng)
性味苦;平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活血止血,止帶。主癰腫疔瘡,燙傷,痢疾,閉經(jīng),崩漏,帶下,創(chuàng)傷出血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搗敷;或研末撒。內(nèi)服:煎湯,9g。
各家論述《生草藥性備要》:去熱消毒。洗疳瘡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