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北豆根

    《中國藥典》:北豆根拼音注音Běi Dòu Gēn別名

    黃條香、黃根、漢防己、防己藤、山地瓜秧

    英文名RHIZOMA MENISPERMI來源

   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. 的干燥根莖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及泥沙,干燥。

    性狀

    本品呈細長圓柱形,彎曲,有分枝,長可達50cm,直徑0.3~0.8cm。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,多有彎曲的細根,并可見突起的根痕及縱皺紋,外皮易剝落。質韌,不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纖維細,木部淡黃色,呈放射狀排列,中心有髓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貯藏

    置干燥處。

    炮制

    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
    鑒別

    本品呈細長圓柱形,彎曲,有分枝,長可達50cm,直徑 0.3~ 0.8cm。表面黃棕色至暗棕色,多有彎曲的細根,并可見突起的根痕及縱皺紋,外皮易剝落。質韌,不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纖維細,木部淡黃色,呈放射狀排列,中心有髓。氣微,味苦。

    歸經

    歸肺、胃、大腸經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;有小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祛風止痛。用于咽喉腫痛,腸炎痢疾,風濕痹痛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3~9g。

    摘錄《中國藥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北豆根拼音注音Běi Dòu Gēn別名

    蝙蝠葛根、北山豆根、馬串鈴、狗骨頭、野豆根、山豆根、黃根、黃條香苦豆根、山豆秧根(內蒙)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防已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enispermum dauricum DC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秋采挖,除去須泥土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坡林緣、灌叢中、田邊、路旁及石礫灘地,或攀援于巖石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華東及陜西、寧夏、甘肅、山東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蝙蝠葛 多年生纏繞藤本,長達10m以上。根莖細長、橫走,黃棕色或黑褐色,有分枝。小枝綠色,有細縱紋。葉互生;圓腎形或卵圓形,邊緣3-7淺裂片近三角形,長、寬各5-15cm,先端尖,基部心形或截形,上面綠色,下面蒼白色,掌狀脈5-7條;葉柄盾狀著生,長6-15cm。腋生短圓錐花序,總花梗長3-7cm;花小,黃綠色,有小苞片;雄蕊10-20;雌花心皮3,分離。核果扁球形,直徑8-10mm,熟時黑紫色,內果皮堅硬,腎狀扁圓形,有環(huán)狀突起的雕紋?;ㄆ?-6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定 根莖細圓柱形,略彎曲,有分枝,長30-50cm,直徑3-8mm。表面黃棕色至褐棕色,有縱皺紋、細長須根或突起的須根痕,外皮極易脫落。質韌,不易折斷,折斷面不整齊,纖維性,木部淡黃色,中心有髓。氣微,味苦。以條粗、外皮黃棕色、斷面淺黃色者為佳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;表皮細胞不連成環(huán)。木栓層斷續(xù)存在。皮層有少數不規(guī)則形石細胞。中柱鞘纖維呈新月形,兩側有石細胞群。外韌型維管束之高閣環(huán)列。束間形成層不明顯。射線較寬,有石細胞散在。髓細胞具紋孔。本品薄壁細胞含細小淀粉粒和草酸鈣方晶、針晶和棒晶。粉末特征:灰棕色。①石細胞單個散在,多呈不規(guī)則分技狀,直徑43-147μm,少數長至370μm,壁厚12-34μm,孔溝明顯,胸腔較大,有的具1-3個橫隔,分成2-4小腔,內含棕色物或細小草酸鈣砂晶;另有少數石細胞呈類圖形、類長方形或類三角形,壁稍厚,有的可見層紋。②韌皮纖維成束或散離,呈長梭形,邊緣平整或有凸凹,直徑17-46μm,壁厚5-12μm,紋孔斜裂縫狀、人字形或十字形,孔溝明顯,胞腔有時具分隔,內含草酸鈣砂晶。③皮層細胞及射線細胞含有較多草酸鈣砂晶,少數草酸鈣方晶。此外,有木纖維,具緣紋亂及網紋導管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蝙蝠葛根莖含山豆根堿(dauricine),6-去甲山豆根堿(daurinoline),6’-去甲山豆根堿(dauricinoline),木蘭花堿(magnoflorine),青藤堿(sinomenine),蝙蝠葛任堿(meni-sperine),6,6'二去甲山豆根堿(dauricoline),尖防已堿(acutu-mine),N-去申尖防己堿(N-acuturnidine),蝙蝠葛辛(bianfugcine),蝙蝠葛定(bianfugedine),蝙蝠葛寧(bianfugenine),碎葉紫堇堿(cheilanthifoline),光千金藤堿(stepharine),光千金藤定堿(stepholi-dine),蝙蝠葛波芬堿(menisporphine),7’-去甲山豆根堿(dau-risoline),7,7'-二去申山豆很堿(dauriciline),山豆根波芬諾靈堿(dauriporphinoline)。葉含去羥尖防已堿(acutuminine)。

    炮制

    除去雜質,洗凈,潤透,切厚片,干燥。

    鑒別

    理化鑒別(1)取本品粉末約5g,加氨試液5ml潤濕,放置20min,加氯仿50ml,振搖,放置罡1h,濾過。濾液置分液漏斗中,加10 %鹽酸溶液5ml,振搖提取。分取酸液層,置 2支試管中,一管加碘化鉍鉀試液,產生橙紅色沉淀。另一管加碘試液,產生棕色沉淀。(檢查生物堿)(2)薄層色譜 取本品粗粉 2g,加氨試液 1.5ml及苯15ml,浸泡過夜,濾過。濾液用0.5%硫酸16ml分4次提取。酸液合并,用濃氨水堿化,再以氯仿20ml分4次提取。氯仿液合并,加無水硫酸鈉少許脫水,放置lh,濾過,濃縮至約0.8ml,作供試品溶液,另取山豆根堿加氯仿制成對照品溶液,分別吸取兩溶液點于同一硅膠H-CMC薄層板上,用氯仿-甲醇(80:20)(每 10ml混合液中加 6滴氨水)展開后,噴改良碘化鉍鉀試劑顯色。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斑點。

    歸經

    歸肺、胃、大腸經

    性味

    苦;寒;有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消腫止痛;利濕。主咽喉腫痛;肺熱咳嗽;痄腮;瀉?。稽S疸;風濕痹痛;痔瘡腫痛;蛇蟲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服,3-9g。治咽喉腫痛宜含于口中緩緩咽下。外用:適量,研未調敷或煎水泡洗。

    制劑

    北豆根片。

    臨床應用

    用于咽喉腫痛,腸炎痢疾,風濕痹痛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īn Hǎi Qián Hú英文名Binhai common hogfennel root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傘形科植物濱海前胡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eucedanum japonicum Thu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o Zhànɡ Zhú別名吉祥草、馬鬃花、觀音柳、花丁子、馬骔花英文名Coralplant出處始載于《華北經濟植物志要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玄參科植物爆仗竹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usselia equisetiform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瓣蕊唐松草拼音注音Bàn Ruǐ Tánɡ Sōnɡ Cǎo別名花唐松草、馬尾黃連、腎葉唐松草(《河北中藥手冊》)出處《河北中藥手冊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瓣蕊唐松草的根。秋季采挖,去凈泥土,鮮用或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灌叢和林緣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丁香拼音注音Bái Dīnɡ Xiānɡ別名麻雀糞、家雀糞、樹麻雀來源雀形目文鳥科樹麻雀Passer montanus (L.),以糞便入藥。山麻雀Passer rutilans Temm.的糞便也作白丁香用。生境分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ān Qī別名打不死、還陽參、三面七、接骨丹、三步接骨丹、三匹七。出處《陜西中草藥》來源為景天科植物豌豆七的全草。夏季采收全草,曬干用或鮮用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下巖石上的腐殖土或石隙,常生在石灰?guī)r地區(qū).分布陜西、河南、湖北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