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金剛一棵蒿

    拼音注音Jīn Gānɡ Yì Kē Hāo別名

    益母藤、東方發(fā)白、梭羅來、紅天麻、公子天麻

    英文名root of Faber Galeola出處

    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珊瑚蘭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leola faberi Rolfe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收,洗凈,切段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2300m的林下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珊瑚蘭,多年生腐生草本,高達1m。根莖粗厚,具褐色鱗片。莖直立,褐紅色,無毛,具卵狀或卵狀披針形鱗片,節(jié)稍膨大,節(jié)上生根。由頂生或側生的總狀花序或復總狀花序組成圓錐花序,具花10余朵;苞片披針形,長1-2cm,先端近急尖,無毛;花苞片長6mm,無毛;花黃色,直徑約3cm;萼片長圓狀橢圓形,長約3cm,寬6-8mm,先端近鈍,背面被短絨毛;花瓣與萼片相似,無毛;唇瓣邊緣具皺波狀細圓齒,內(nèi)面脈上散生褶片狀乳突;合蕊柱纖細,長約1cm,花藥小,子房條狀,被細毛。蒴果。種子小,多數(shù)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根莖含2,4-雙(4-羥基芐基)苯酚[2,4-bis(4-hydroxybenzyl)phenol],(S)-左旋-2-異丙基蘋果酸雙[4-(β-D-吡喃葡萄糖氧基)芐基]酯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;脾;大腸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酸;微苦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調(diào)經(jīng)止血;收斂固脫。主濕熱黃疸;下痢膿血;瘡癰腫毒;毒蛇咬傷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崩漏;子宮脫垂;脫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有消炎解毒、調(diào)經(jīng)止血的功效。用于子宮脫垂、脫肛、神經(jīng)衰弱、副傷寒、肝炎、瘡毒、毒蛇咬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別名和常山、胡椒樹、日本常山來源蕓香科臭常山屬植物臭常山Orixa japonica Thunb.,以根、莖、葉入藥。根、莖四季可采,曬干;葉夏秋采集,鮮用。性味苦、辛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利濕,截瘧,止痛,安神。用于風熱感冒,風濕關節(jié)腫痛,胃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òu Lǐ Zi別名老鴰眼、老烏眼。出處過去曾將《本經(jīng)》所載鼠李考證為本品,然根據(jù)植物分布,《本經(jīng)》等諸家本草所載鼠李并非本種,當為鼠李科植物凍綠 Rhamnus utilis Decne.來源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達烏里鼠李的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òu Lǐ Pí別名鼠李皮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鼠李科植物達烏里鼠李Rhamnus davurica pall.的樹皮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Rhamnus davurica Pall.采收和儲藏:夏末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、雙子柏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,阿爾叉、霍寧-阿爾茨(蒙名)。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、球果。春、夏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沙地、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。分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、山梧桐、臭桐柴、楸茶葉、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.,以根、莖、葉入藥。春秋采根及莖,開花前采葉,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