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金絲桃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金絲桃拼音注音Jīn Sī Táo別名

    金絲海棠、五心花

    來源

    金絲桃科金絲桃屬植物金絲桃Hypericum chinense L.,以入藥。隨時可采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祛風消腫。用于急性咽喉炎,眼結(jié)膜炎,肝炎,蛇咬傷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3錢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金絲桃拼音注音Jīn Sī Táo別名

    土連翹、五心花(《湖南藥物志》),金絲海棠、木本黃開口(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湖南藥物志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藤黃科植物金絲桃全草。夏、秋采葉鮮用。根全年可采,鮮用或曬干切片,研末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我國南北各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半常綠性灌木,高約70厘米。小枝圓柱形,禿凈。葉對生,無柄,紙質(zhì),長橢圓形,長4~9厘米,寬1.5~2.5厘米,先端鈍尖,基部楔形,抱莖,全緣,上面綠色光滑,下面略現(xiàn)灰綠色。聚傘花序頂生;花鮮黃色,徑3~5厘米;萼片5,卵狀長橢圓形,長約8毫米;花瓣5,闊倒卵形,長1.5~2.5厘米;雄蕊多數(shù),與花瓣等長或略長;花柱細長,先端5裂。蒴果圓卵形,長約8毫米,先端室間5裂,花柱與萼片宿存?;?、果期6~8月。

    性味

    苦澀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,祛風濕,消腫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濕性腰痛:金絲桃根一兩,雞蛋兩只,水煎二小時。吃蛋和湯,一天二次分服。

    ②治蝮蛇、銀環(huán)蛇咬傷:鮮金絲桃根加食鹽適量,搗爛,外敷傷處。一天換一次。

    ③治癤腫:鮮金絲桃葉加食鹽適量,搗爛,外敷患處。

    ④治漆瘡、蜂螫傷:金絲桃根磨粉,用麻油殘燒酒調(diào)敷局部。(性味以下出《浙訌民間常用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金絲桃拼音注音Jīn Sī Táo別名

    土連翹、五心花、金絲海棠、木本黃開口、金絲蝴蝶、小狗木、狗胡花、金絲蓮。

    英文名Chinese St. John′s wort Root, Herb of Chinese St. John's wort出處

    出自《湖南藥物志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藤黃科植物金絲桃的全株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Hypericum monogynum L.[H.chinense 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四季均可采收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麓、路邊及溝旁,現(xiàn)廣泛栽培于庭園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陜西、山東、江蘇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臺灣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金絲桃 半常綠小灌木,高約0.7-1m。全株光滑無毛,多分枝;小枝圓柱形,紅褐色。單葉對生;無葉柄;葉片長橢圓狀披針形,長3-8cm,寬1-2.5cm,先端鈍尖,基部楔形或漸狹而稍抱莖,全緣,上同綠色,下面粉綠色,中脈稍凸起,密生透明小點?;▋尚裕瑥?-5cm,單性或成聚傘花序生于枝頂;小苞片披針形;萼片5,卵形至橢圓狀卵形,長約8mm;花瓣5,鮮黃色,寬倒卵形,長1.5-2.5cm;雄蕊多數(shù),花絲合生成5束,與花瓣等長或稍長;子房上位,花柱纖細,長約1.8cm,柱頭5裂。蒴果卵圓形,長約8mm,先端室間開裂,花柱和萼片宿存。種子多數(shù),無翅。花期6-7月,果期8月。

    栽培

    1.氣候土壤:喜溫暖、能耐寒。以肥沃、深厚、排水良好的夾沙上較好。

    2.種植:金絲桃分蘗力強,可在冬季或春季從老株邊挖取帶根的小苗栽種。先翻整土地,開好排水溝,按行距1m、株距66cm開穴,每穴栽苗1-2株,填土壓緊,澆水定根。

    3.栽后每年春、夏、秋季各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肥料可用人畜糞水或土雜肥。冬季剪除枯株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全草長約80cm,光滑無毛。根呈圓柱形,表面棕褐色,栓皮易成片狀剝落,斷面不整齊,中心可見極小的空洞。老莖較粗,圓柱形,直徑4-6mm,表面淺棕褐色,可見對生葉痕,栓皮易成片狀脫落。質(zhì)脆、易折斷,斷面不整齊,中空明顯。幼莖較細,直徑1.5-3mm,表面較光滑,節(jié)間呈淺棕綠色,節(jié)部呈深棕綠色,斷面中空。葉對生,略皺縮易破碎;完整葉片展形呈長橢圓形,全緣,上面綠色,下面灰綠色中脈明顯突起,葉片可見透明腺點。氣微香,味微苦。

   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:木栓層約10余列細胞;皮層細胞類圓形,可見少數(shù)的分泌腔,直徑11-18μm;韌皮部有分泌腔,大小與層皮分泌腔相似,韌皮射線不明顯;形成層明顯;木質(zhì)部寬廣,導管呈放射狀排列;髓部較小,薄壁細胞類圓形。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。

    莖橫切面 ①老莖:木栓層約8列扁長方形的棕色細胞;皮層薄壁細胞類圓形,散有分泌腔,直徑10-16μm;韌皮部亦散有少量分泌腔,射線不明顯;形成層明顯;木質(zhì)部細胞木化,木纖維較發(fā)達,導管大多為單列呈放射狀排列,木射線寬1-2列細胞;髓大。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。②幼莖:表皮細胞長方形,細胞壁略增厚;皮層較寬,散有分泌腔,直徑9-16μm,并可見微木化的纖維束斷續(xù)排列呈環(huán)帶狀;韌皮部亦散有少量分泌腔。余同老莖。

    葉橫切面:上、下表皮均為1列切向延長的長方形細胞;柵欄組織為1列長柱形細胞;海綿組織散有分泌腔;主脈維管束外韌型,上、下表皮側(cè)有厚角組織;韌皮部寬,可見分泌腔斷續(xù)排列成環(huán)。本品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散瘀止痛;祛風濕。主肝炎;肝脾腫大;急性咽喉炎;結(jié)膜炎;瘡癤腫毒;蛇咬及蜂螫傷;跌打損傷;風寒性腰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外用:鮮根或鮮葉適量,搗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ū Cāo Fènɡ Wěi Jué別名井口邊草[云南]來源蕨類鳳尾蕨科粗糙鳳尾蕨Pteris laeta Wall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南地區(qū)。性味微苦、淡,寒。功能主治消炎止痢,舒筋接骨。主治慢性肝炎,痢疾;腰背痛,骨折。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Kānɡ Chái別名香桂樹、香檀、痢靈樹、呂宋楸莢粉[腺體粉末]來源大戟科野桐屬植物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inensis (Lam.)Muell.-Arg.,以果實表面的粉狀毛茸和根入藥。根隨時可采,腺毛及毛......
  • 別名皺柄羊肚菌、粗腿羊肚菌、羊肚菜來源真菌類子囊菌綱盤菌目馬鞍菌科粗腿羊肚菜Morchella crassipes (Vent.) Pers.,以子實體入藥。生境分布春夏之交雨后產(chǎn)生于混交林內(nèi)地上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益腸胃,化痰理氣。用于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ū Jīnɡ Luó Guō Dǐ別名鑼鍋底、蛇蓮、曲蓮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異葉赤瓟?shù)膲K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Thladiantha hookeri C.B Clarke采收和儲藏:秋、冬季采挖,除去蘆頭及須根,洗凈切塊......
  • 別名大黃草、黃草、密花石斛來源蘭科粗黃草Dendrobium densiflorum Lindl ex Wall.,以莖入藥。生境分布云南、廣東、廣西。性味甘、淡、微咸,寒。功能主治滋陰益腎,生津止渴。蜘蛛熱病,傷津,口干煩渴,病后虛弱。用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