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荊芥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荊芥根拼音注音Jīnɡ Jiè Gēn出處

    《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唇形科植物荊芥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吐血,牙痛,瘰疬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吐血不止:荊芥連根,洗,搗汁半盞服;干穗為末亦可。(《經(jīng)驗方》)

    ②治風(fēng)熱牙痛:荊芥根、烏桕根、蔥根等分。煎湯頻含漱之。(《綱目》)

    ③治瘰疬潰爛:荊芥根下一段,剪碎,煎沸湯,溫洗良久,看爛破處紫黑,以針一刺,去血再洗;用樟腦、雄黃等分,為末,麻油調(diào)掃上,出水,次日再洗再掃,以愈為度。(《活法機(jī)要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荊芥根拼音注音Jīnɡ Jiè Gēn英文名Root of Fineleaf Schizonepeta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裂葉荊芥和多裂葉荊芥的根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.multifida tenuifolia (Benth.) Briq. S.multifida (L.) Briq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挖取根部,洗凈,曬干,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山坡路旁或山谷。海拔在540-2700m之間。多栽培,亦有野生。

    2.生于海拔1300-2000m的松林林緣、山坡草叢或濕潤的草原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黑龍江、遼寧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青海、河南、河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、江蘇、浙江、福建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
    2.分布于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具強(qiáng)烈香氣。莖直立,四棱形,上部多分枝,基部棕紫色。全株被灰白色短柔毛。葉對生;莖基部的葉片無柄或近無柄,羽狀深裂,裂片5,中部及上部葉無柄,羽狀深裂,裂片3-5,長1-3.5cm,寬1.5-2.5cm,寬1.5-2.5cm,先端銳尖,基部楔狀漸狹并下延至葉柄,裂片披針形,全緣,上面暗綠色,下面灰綠色,兩面均無毛,脈上及邊緣較密,有腺上噗?;檩唫慊ㄐ颍噍喢芗谥Χ?,形成穗狀,長3-13cm;苞片葉狀,長4-17mm;小苞片線形,較?。换ㄐ?,花萼漏斗狀倒圓錐形,長約3mm,徑約1.2mm,被灰色柔毛及黃綠色腺點,先端5齒裂,裂片卵狀三角形;化冠淺紅紫色,二唇形,長約4mm,上唇先端2淺裂,唇3裂,中裂片最大;雄蕊4,二強(qiáng);子房4縱裂,花柱基生,柱頭2裂。小堅果4,長圓狀三棱形,長約1.5mm,徑約0.7mm,棕褐色,表面光滑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可達(dá)40-50cm。莖基部木質(zhì)化,上部四棱形,被白色長柔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約1.5cm;葉羽狀深裂或分裂,有時淺裂至全緣,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,全緣或具疏齒,長2-3.4cm,寬1.5-2cm,先端銳尖,基部近截形至心形,上面深綠色,微被柔毛,下面白黃色,被白色短硬毛,脈上及邊緣被睫毛,有腺點。多數(shù)輪傘花序組成頂生穗狀花序,長6-12cm;苞片葉狀,深或全緣,卵形,長約1cm;小苞片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,帶紫色,與花等長工稍長;花萼紫色,長約5mm,有15條脈,外被稀疏短柔毛,先端5齒裂,三角形;花冠二唇形,藍(lán)紫色,干后淡黃色,長約8mm,被柔毛,上唇2裂,下唇3裂,中裂片最大;雄蕊4,花藥淡紫色,花柱細(xì)長,柱頭2裂。小堅果4,扁長圓形,腹部稍具棱,長約1.6mm,寬約0.6mm,褐色?;ㄆ?-9月,果期9月以后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止血;止痛。主吐血;崩漏;牙痛;瘰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,每次3-5g;或鮮品搗汁。外用:適量,水煎洗或漱口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實拼音注音Chǔ Shí別名谷實、谷子(《千金方》),楮實子(《素問病機(jī)保命集》),楮桃(《瀕湖集簡方》),角樹子、野楊梅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,構(gòu)泡(《重慶草藥》),谷木子、谷樹子、谷樹卵子(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)。出處《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ǔ Shí Zǐ英文名FRUCTUS BROUSSONETIAE來源本品為??浦参飿?gòu)樹Broussoneria papyrifera (L.) Vent.的干燥成熟果實。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,洗凈,曬干,除去灰白色膜狀宿萼及雜質(zhì)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樹根拼音注音Chǔ Shù Gēn別名谷樹子根(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),谷木蔃(《生草藥手冊》)。出處《分類草藥性》來源為??浦参飿?gòu)樹的嫩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。性味①《重慶草藥》:“味甘,性微寒,無毒?!阿凇稄V西中草藥》:“味微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樹白皮拼音注音Chǔ Shù Bái Pí別名谷木皮(《吳普本草》),楮樹皮(《別錄》),谷白皮(《千金方》),楮白皮(《圣濟(jì)總錄》),構(gòu)皮(《草木便方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??浦参飿?gòu)樹樹皮的韌皮部。性味①《藥性論》:“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楮皮間白汁拼音注音Chǔ Pí Jiān Bái Zhī別名谷枝汁(《近效方》),谷樹汁、五金膠漆(《日華子本草》),構(gòu)膠、楮樹汁(《綱目》)。出處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來源為??浦参飿?gòu)樹莖皮部的乳汁。性味《本草匯言》:“味甘,氣平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