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莢囊蕨

    拼音注音Jiá Nánɡ Jué別名

    篦子草、天鵝抱蛋、鋸草、梳子草、鐵蕨萁

    英文名Ivorywhite Sreuthiopteris出處

    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烏毛蕨科植物莢囊蕨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truthiopteris eburnea(Christ) Ching[Blechnum eburnea Christ]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采收,洗凈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干旱石灰?guī)r壁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臺灣、湖北、湖南、廣西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25-60cm。根莖粗短,橫臥斜生,密被栗棕色、披針形鱗片。葉近簇生,二型;營養(yǎng)葉的柄長3-15cm,禾稈色;葉片披針形,厚革質(zhì),長20-45cm,寬2.5-6cm,銳尖頭,基部漸變狹,兩面光滑,一回羽裂幾達(dá)葉軸;裂片向下部逐漸縮小成耳形,中部的長1.5-2.5cm,寬4-6mm,短尖狀,全緣,側(cè)脈單一,不明顯。孢子葉通常略較長,裂片較短而狹。孢子囊群條形,生于葉緣內(nèi),與中脈并行;囊群蓋條形,外緣著生,成熟時開向中脈,邊緣多少嚙斷狀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心;肝;膀胱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;散瘀消腫。主淋證;跌打損傷;瘡癰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株:味甘、澀、性涼。有清熱解毒,散瘀消腫的功能。用于尿路感染,跌打損傷、疔瘡癰腫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柏拼音注音Chòu Bǎi別名新疆圓柏、雙子柏(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),阿爾叉、霍寧-阿爾茨(蒙名)。出處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來源為柏科植物沙地柏的枝葉、球果。春、夏采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沙地、多石的干旱荒山和林下。分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臭梧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別名八角梧桐、山梧桐、臭桐柴、楸茶葉、后庭花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海州常山Clerodendron trichotomum Thunb.,以根、莖、葉入藥。春秋采根及莖,開花前采葉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梧桐子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Zǐ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果實(shí)或帶宿萼的果實(shí)。功能主治《上海常用中草藥》:“祛風(fēng)濕,平喘?!坝梅ㄓ昧績?nèi)臟:煎湯,3~5錢。外用:敷貼。復(fù)方①治氣喘及風(fēng)濕痛:臭梧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Gēn別名芙蓉根(《綱目拾遺》)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根,秋后采收,除去泥雜及莖葉?;瘜W(xué)成分含賴桐二醇烯酮、賴桐酮、赪桐甾醇。性味①《浙江民間草藥》: “味苦,性寒?!阿凇端拇ㄖ兴幹尽罚?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梧桐花拼音注音Chòu Wú Tónɡ Huā別名龍船花(《泉州本草》)出處《綱目拾遺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梧桐的花。功能主治治頭風(fēng),痢疾,疝氣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研末或浸酒。復(fù)方①治風(fēng)氣頭風(fēng):臭梧桐花陰干,燒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