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背帶藤
葡萄科紅扁藤Vitis chungii Metc.,以全株入藥。
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。
甘、澀,平。
消腫拔毒。治瘡癰癤腫。
3~5錢,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背帶藤。
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
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閩贛葡萄的全株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is chungii Metcalf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根及莖均切段或片,葉切碎,鮮用或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叢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閩贛葡萄 木質(zhì)藤本。小枝無毛或被銹色短毛,后變無毛;卷須長5-10cm。單葉互生;葉柄粗壯,長1.5-4cm,無毛;葉片紙質(zhì)或薄革質(zhì),形狀變化較大,三角狀卵形、寬卵形或披針形,長3.4-11.5cm,寬2.6-6.8cm,先端短漸尖或漸尖,基部通常截形,有時為截狀淺心形,稀為淺心形,邊緣有小牙齒,兩面無毛或很快變無毛,常被白粉;側(cè)脈3-4對,細脈隆起,形成明顯的脈網(wǎng)。圓錐花序與葉對生,長4-9cm,初被銹色蛛絲狀毛,后變無毛;花萼盤狀;花瓣5,先端粘合,基部分離,開花后整個呈帽狀脫落;雄蕊5;子房基部與花盤合生。漿果球形,直徑約6mm。
其化學(xué)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作用,阻礙血凝。
肝經(jīng)
甘;澀;平
消腫拔毒。主瘡癰癤腫
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株:味甘、澀、性平。有消腫拔毒的功能。用于瘡癰癤腫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背帶藤
來源葡萄科紅扁藤Vitis chungii Metc.,以全株入藥。
生境分布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。
性味甘、澀,平。
功能主治消腫拔毒。治瘡癰癤腫。
用法用量3~5錢,外用適量,搗爛敷患處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華本草》:紅扁藤拼音注音Hónɡ Biǎn Ténɡ別名背帶藤。
英文名root of Chung Grape出處始載于《新華本草綱要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葡萄科植物閩贛葡萄的全株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Vitis chungii Metcalf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凈,根及莖均切段或片,葉切碎,鮮用或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地叢林中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閩贛葡萄 木質(zhì)藤本。小枝無毛或被銹色短毛,后變無毛;卷須長5-10cm。單葉互生;葉柄粗壯,長1.5-4cm,無毛;葉片紙質(zhì)或薄革質(zhì),形狀變化較大,三角狀卵形、寬卵形或披針形,長3.4-11.5cm,寬2.6-6.8cm,先端短漸尖或漸尖,基部通常截形,有時為截狀淺心形,稀為淺心形,邊緣有小牙齒,兩面無毛或很快變無毛,常被白粉;側(cè)脈3-4對,細脈隆起,形成明顯的脈網(wǎng)。圓錐花序與葉對生,長4-9cm,初被銹色蛛絲狀毛,后變無毛;花萼盤狀;花瓣5,先端粘合,基部分離,開花后整個呈帽狀脫落;雄蕊5;子房基部與花盤合生。漿果球形,直徑約6mm。
化學(xué)成分其化學(xué)成分有阻止凝血酶對纖維蛋白原的作用,阻礙血凝。
歸經(jīng)肝經(jīng)
性味甘;澀;平
功能主治消腫拔毒。主瘡癰癤腫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9-15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《新華本草綱要》:全株:味甘、澀、性平。有消腫拔毒的功能。用于瘡癰癤腫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