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瓠子子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瓠子子拼音注音Hù Zǐ Zǐ出處

    《滇南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葫蘆科植物瓠子種子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油51.57%。油中含飽和脂肪酸22.7%、油酸18.7%、亞油酸58.6%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《滇南本草》:"煎湯,治啞瘴;治棒瘡跌打,搽之;與生姜同撮,治咽喉腫疼。"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瓠子子拼音注音Hù Zǐ Zǐ英文名seed of Hispid Bottle Gourd出處

    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種子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Lagenaria siceraria(Molina) Standl. Var. Clavata Ser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采收,將成熟的果實(shí)剖開,取出種子,洗凈,曬干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莖、枝具溝紋,被粘質(zhì)長柔毛,老后漸脫落。葉互生;葉柄長達(dá)20cm,被毛;頂端有2腺體;卷須纖細(xì),上部分2歧;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,長、寬均10-35cm,不分裂或稍淺裂,邊緣小齒?;▎涡?,雌雄同株;花白色。雄花花萼筒漏斗狀,裂片披針形,花冠裂片皺波狀;雄蕊3,花室折曲;雌花花萼和花冠似雄花;子房圓柱狀,密被粘質(zhì)長柔毛。果實(shí)粗細(xì)均勻而呈圓柱狀,稍彎曲,長60-80cm,綠白色,果肉白色?;ㄆ?-8月,果實(shí)8-9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含油51.57%。油中含飽和脂肪酸22.7%、油酸18.7%、亞油酸58.6%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解毒;活血;辟穢。主咽喉腫痛;跌打損傷;山嵐癉氣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,外用:適量,煎湯擦浴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滇南本草》:煎湯,治啞瘴;治棒瘡跌打,搽之;與生姜同服,治咽喉腫疼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臭靈丹拼音注音Chòu Línɡ Dān別名鹿耳林、大黑藥來源菊科臭靈丹屬植物臭靈丹Laggera pterodonta (DC.) Benth.,以根或全草入藥。夏秋采收,洗凈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苦、辛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......
  • 別名獅子草、臭葉子、山林丹。英文名Herba Laggerae。藥用部位菊科植物翼齒六棱菊Laggera pterodonta (Candolle) Bentham 的干燥地上部分。植物形態(tài)草本。莖直立,粗壯或細(xì)弱,高達(dá)1米,莖翅連續(xù)或有時(shí)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臭牡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別名矮桐子、大紅花、臭楓根、臭八寶、臭芙蓉、矮腳桐來源馬鞭草科赪桐屬植物臭牡丹Clerodendrom bungei Steud.,以根及葉入藥。夏季采葉、秋季采根,鮮用或曬干備用。性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臭牡丹根拼音注音Chòu Mǔ Dān Gēn別名臭楓根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出處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來源為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,9~10月間采收,曬干。性味辛苦,溫。①《分類草藥性》:“味淡苦?!阿凇陡=耖g草藥》:“辛,溫,......
  • 別名羊角草、黃花菜、野油菜來源白花菜科臭矢菜Cleome vircosa L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福建、臺(tái)灣、江西、湖南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。性味苦、辛,溫。有毒。功能主治散瘀消腫,去腐生肌。跌打腫痛,勞傷腰痛:鮮全草搗爛,酒炒外敷。瘡瘍潰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