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山羊血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山羊血拼音注音Shān Yánɡ Xuè別名

    青羊血

    來源

    為牛科動物青羊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的血液干塊。四季均可,鮮血曬干,切小塊即得。

    性味

    咸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,散瘀,止血。用于跌打損傷,筋骨疼痛,吐血,衄血,便血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1~2錢,酒沖服或入丸劑服。

    備注

    (1)山羊Capra hircus L.的血液干塊亦同作山羊血用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山羊血拼音注音Shān Yánɡ Xuè出處

    《本草匯言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牛科動物青羊。一般采用套索、下網(wǎng)和陷阱等方法獵取。捕得后,用注射器刺入心臟,抽取心血;或殺取鮮血。置盆內(nèi)曬干后切成小塊。也可將鮮血復(fù)灌于刮凈油脂的羊腸內(nèi),扎成3~4厘米長的小節(jié),曬干后取出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分布東北及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陜西、山西、湖北、浙扛、廣東、廣西、西藏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產(chǎn)四川、廣西、云南、黑龍江、河北、內(nèi)蒙古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肯羊,又名:野羊(《字林》)、山羊(《日用本草》),斑羚。

    體長0.9~1.1米,尾長13~17厘米,雌者較小。四肢短。眶下腺退化。雌雄均有角,角短而直,長10~14厘米,色黑,斜向后方,二角基部很靠近,除尖端外,其余部分都有橫棱。通體毛色灰棕褐色,底絨灰色。額、下頰及喉部均呈棕色,喉后部有一塊白色大斑。尾基部近乎灰棕色,末端棕黑色。

    多棲于高山森林,也常在山頂裸巖一帶。夏日居于巖洞,冬季下到森林。善爬懸崖,早晚覓食。冬季以樹枝、地衣、苔蘚等為食,春、夏、秋食草類及果實。冬季交配,懷孕期6個月,每胎產(chǎn)1~2仔。

    本動物的角(山羊角)、肉(山羊肉)、肝(山羊肝)、脂肪油(山羊油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血,呈塊狀或片狀,黑褐色或深紫色,稍現(xiàn)光澤。體輕。氣腥。以色深紫有光澤者為佳。以清水一碗,入血少許,其血即由碗底上升成線形血絲不散者為真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心、肝經(jīng)。

    ①《本草新編》:"入肺、心二臟。"

   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胃二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咸,熱。

    ①《本草匯言》:"味甘,性熱,無毒。"

    ②《玉楸藥解》:"味咸,甘,氣平。"

    ⑧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,性大熱,有小毒。"

    注意

    陰虛血熱者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,散瘀,通絡(luò),解毒。治跌打損傷,筋骨疼痛,吐血,衄血,便血,尿血,癰腫。

    ①《本草匯言》:"能活血、散血,如跌撲內(nèi)損,血脹垂絕,或內(nèi)傷藏腑筋骨膜絡(luò),外損血脈破裂,皮肉色變,氣將絕者,用一、二厘,溫酒調(diào)化,灌入喉中。"

    ②《藥性考》:"療跌撲損傷,咯、吐、嘔、衄、便溺諸血,能止血消瘀。"

    ③《祝穆試效方》:"能解鮮菌、河鲀毒。"

    ④《黑龍江中藥》:"療婦女經(jīng)血病。"

    ⑤《四川中藥志》:"治一切癰腫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研末酒化0.3~1錢;或入丸劑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跌打損傷:山羊血一錢,三七三錢。為末。黑糖五錢,童便一合,酒一碗,調(diào)勻飲之,不必大醉。(《洞天奧旨》山羊酒)

    ②活血散瘀,續(xù)筋接骨:山羊血、脆蛇、三七。共為末,兌酒服。(《四川中藥志》)

    ③治軟組織損傷:青羊血、衛(wèi)矛皮、赤芍、鐵棒七。研末,沖酒服。(《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》)

    ④治吐血:廣西真山羊血。臨臥時每服三分,能引血歸源。(《蔣莘田經(jīng)驗方》)

    ⑤治急心痛:山羊血一分。燒酒化下。(《年希堯集驗良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山羊血拼音注音Shān Yánɡ Xuè別名

    原動物青羊又名:野羊、山羊、斑羚

    英文名Goral Blood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匯言》1.《粵西偶記》:山羊,生得剖者,心血為上,余血亦佳。如跳墜山谷跌死者,速剖之,其血已凝,力為又次。2.《本經(jīng)逢原》:山羊,苗人以麋竹通節(jié)削鋒利,活刺心血收干者良,宰取者不堪用。3.《綱目拾遺》:山羊血,以產(chǎn)滇、黔及蜀者佳,其血成條,深紫有光,他省產(chǎn)者,較次于滇、黔山羊血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??苿游锴嘌颉⒈鄙窖蚣氨P羊的的血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Naemorhedus goral Hardwicke2.Capra ibex Linnaeus3.Ovis ammon Linnaeus

    采收和儲藏:取鮮山羊血盛在平底器思皿中曬干,節(jié)成小塊或?qū)⒀嗳胙蚰c內(nèi),用繩扎成3-4cm長的小節(jié),曬干后取出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棲息于較高的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多在陽坡活動。居洞或巖石下,以草、樹枝葉等為食。

    2.棲息于高原巖石和石質(zhì)流砂上,或沿荒裸地生活。喜登高山,可達海拔6000m高度。群居,以禾本科植物為食。

    3.棲息于無林的高原、丘陵地帶。以禾本科、蔥屬及雜草為食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入陜西、甘肅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廣東、廣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內(nèi)蒙古、寧夏、青海、新疆等地。

    3.分布于西北、華北入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青羊,體長0.9-1.1m,尾長13-17cm,重約30kg。四肢短,蹄狹窄??粝孪偕鯙橥嘶?,有足腺,無鼠踩腺。雌雄皆有角,角短而直,斜向后上方伸出,二角基部很靠近,尖端略向下彎。余部角有環(huán)棱。一般身體色為灰棕色,個體有差異或呈深灰或為棕褐色。喉部后方有一白斑。四肢、腹部、尾幾同身色。

    2.北山羊,個體大,肩高約1m,尾長超過耳長,重40-50kg。雄羊頜下有須,長約15cm,雌羊須很短。無眶下腺,雄羊有尾下腺,前肢有足腺。雌性角小,雄性角發(fā)達,長達1m左右,斜向后方生長,形如彎刀,角橫切面呈三角形,平面朝前,角上有許多大而顯著之橫棱。自頭枕部沿背脊到尾基部,有一條黑色縱紋。胸部及腹側(cè)黑色,腹面白色。四肢前面由上至下有黑棕色縱紋,尾向體背色,尾尖棕黑色。

    3.盤羊,體形中等大,健壯,身高1.1m,長約1.5m左右。肩高大于臀高。耳較小,尾短不及耳長。雌雄均有角。雄性角粗大,尤以基部為甚。角往側(cè)面彎曲成360度的圓形螺旋。角鞘外面有明顯而狹的環(huán)棱。近基部則消失。角長1m。雌性角小,約為雄性角的1/5。體背淺灰棕或暗棕色,胸腹部黃棕色,下腹及鼠踩部白色,臀部有白斑。尾色與體背相似,尾上面并有一棕色中線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,由于加工方法不同,其形狀也有所不同。置器皿中多為不規(guī)則的碎塊,其底面平滑,稍有光澤;裝入腸中干燥者,則呈橢圓形。腸皮光亮,黑紫色。兩端有許多皺紋及繩扎的痕跡。血塊呈黑褐色或深紫色,略具光澤。體輕,易碎。氣腥味咸。取山羊血少許,置于清凈涼水中則有線形血絲由底部向上升起。許多假品可由此法鑒別,其血散開,無上升的線形血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咸;甘;性溫

    注意

    陰虛血熱者慎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活血散瘀止痛接骨。主跌打損傷;骨折;筋骨疼痛;吐血;衄血;嘔血;咯血;便血;尿血;崩漏下血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難產(chǎn);癰腫瘡癤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鮮血,酒調(diào),30-50ml;干血,研末酒調(diào),每次1-2g,每日3-6g;或入丸劑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本草匯言》:能活血、散血,如跌撲內(nèi)損,血脹垂絕,或內(nèi)傷藏腑筋骨膜絡(luò),外損血脈破裂,皮肉色變,氣將絕者,用一、二厘,溫酒調(diào)化,灌入喉中。2.《藥性考》:療跌撲損傷,咯、吐、嘔、衄、便溺諸血,能止血消瘀。3.《祝穆試效方》:能解鮮菌、河鲀毒。4.《黑龍江中藥》:療婦女經(jīng)血病。5.《四川中藥志》:治一切癰腫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ào Pí Gū別名豹皮香菇、白香菇來源藥材基源:為白蘑科真菌潔麗香菇的子實體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Lentinus lepideus Fr.[Agaricus lepideus Fr.]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豹肉拼音注音Bào Ròu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貓科動物豹的肉。性味甘酸,溫。①《別錄》:“味酸,平,無毒。“②《千金·食治》:“酸,溫,無毒?!阿邸度杖A子本草》:“微毒。“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“甘,溫?!肮δ苤髦微佟秳e錄》:“主安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ào Yào Ténɡ別名四川白前、西川鵝絨藤英文名Deceiving Swallowwort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蘿藦科植物豹藥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ynanchum decipiens Sch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豹骨拼音注音Bào Gǔ別名川四腿、金錢豹骨來源貓科動物金錢豹Panfhera pardus L.及其他豹的骨骼。歸經(jīng)歸肝、腎經(jīng)。性味甘、辛,溫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通絡(luò),強筋健骨。用于風(fēng)濕痹痛,腳膝酸軟。用法用量3~6錢,入丸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èi Zǐ別名貝齒(《雷公炮炙論》),白貝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白海蚆(《簡便單方》),白貝齒(《藥材資料匯編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寶貝科動物貨貝或環(huán)紋貨貝等的貝殼。5~7月間于海邊撈取,除去肉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于海南島、西沙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