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海參內臟

    拼音注音Hǎi Shēn Nèi Zànɡ別名

    海參腸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刺參科動物刺參、綠刺參、花刺參等的內臟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Apostichopus japonicus(Selenka)[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]2.Stichopus chloronotus Brandt

    采收和儲藏:將剖出的內臟陰干,蜜封于陰涼干燥處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活時體色變異很大,多為橄欖綠灰色,并間有灰黃、淺褐及濃綠等色的斑點或斑紋,肉刺末端有的帶紅色。多棲息于潮間帶珊瑚礁旁或巖石下,大形個體多在海水較深處。產(chǎn)卵季節(jié)在6月下旬。

    資源分布:我國分布于海南及雷州半島、西沙群島等沿岸淺海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刺參,體呈圓柱狀,一般長20-40cm,寬3-6cm,背面隆起,具4-6行圓錐形大小不等的肉刺,腹面管足較密,排成不規(guī)則的縱帶??谠谇岸耍蠖藶楦亻T。口偏于腹面,周圍具楯狀觸手20個??诒秤幸蝗橥?,生殖孔即位于孔突處。皮內的骨片主要為桌形體,幼小個體的桌形體塔部細而高,底盤較大,周緣平滑,老年個體的桌形體塔部變低或消失,只剩下小形的穿孔盤。產(chǎn)卵季節(jié)在5月底到7月初。

    2.綠刺參,體呈四廣柱形,一般長達30cm以上,沿身體的邊棱,各有兩行交互排列的圓錐形肉刺。腹面管足較多,排列成3縱帶,中央帶較寬??谏云诟姑妫哂|手20個。淺層皮內的骨片,主要是略成方形的桌形體,上方稍向外擴張,頂上有小齒8-12個,最多可達16個;下方底盤小,有穿孔4-8個。深層皮內的骨片為小形的C形體。

    3.花刺參,體稍呈方柱形,一般長30-40cm,最長可達95cm。背面散生多數(shù)圓錐形和排列不規(guī)則的肉刺。腹面管足排列成3縱帶,喘帶較寬。觸手20個。皮的內片:第1種為桌形體,基塔部頂端具12個向外擴張的小齒,它的底盤小,略帶方形,中央常有4個大孔,周圍有4個或4個以上的小孔;底盤較大的桌形體,其周圍小孔也較多。第2種骨片是大小不等的C形體。第3種似為數(shù)個C形體連接組成的花紋樣體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鎮(zhèn)驚;和胃;解毒透疹;生肌止血。主癲癇;小兒消化不良;胃及十二指腸潰瘍;麻疹;瘡癤;外傷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研末,每次3-12g;或煎服。外用:適量,研末敷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、苦蘆骨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禾本科植物芭茅根莖部葉鞘內的蟲癭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Miscanthus floridulus (Labill.)Warb.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葉拼音注音Bā Jiāo Yè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片,全年可采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芭蕉根“條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再新》:“入心、肝二經(jīng)?!靶晕陡实?,寒。①《本草再新》:“味甘苦,性大寒,無毒?!阿凇督鞑菟帯罚骸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Jiāo Tóu別名芭蕉、牙蕉、板蕉來源芭蕉科芭蕉屬植物芭蕉Musa basjoo Sieb et Zucc.,以根、莖和花入藥。根及莖四季可采,洗凈鮮用或曬干;夏秋采花蕾,多鮮用。性味淡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利尿消腫,涼血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子拼音注音Bā Jiāo Zǐ出處《食療本草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種子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芭蕉根“條。性味子生食:大寒;仁:性寒。注意子生食發(fā)冷病。功能主治子生食,止渴潤肺。蒸熟暴之令口開,春取仁,食之,通血脈,填骨髓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芭蕉根拼音注音Bā Jiāo Gēn別名芭蕉頭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出處《日華子本草》來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根莖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多栽培于庭園及農(nóng)舍附近。分布山東以至長江流域以南各地。原形態(tài)芭蕉(《漢書》文穎注),又名:巴且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