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鸛骨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鸛骨拼音注音Guàn Gǔ出處

    《別錄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鸛科動(dòng)物白鸛骨胳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活動(dòng)于開闊沼澤和潮濕草地上,夜宿高樹,常集群生活。繁殖于我國北方地區(qū),至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地區(qū)越冬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鸛(陶弘景),又名:冠雀(《后漢書》),鸛雀、負(fù)釜、黑尻、背灶、皂裙(陸璣《詩疏》),鸛(《別錄》),老鸛、撈魚鸛。

    體長約120厘米。嘴形粗健,長直而略側(cè)扁,角黑色,先端漸形尖細(xì),色亦較淡。虹膜淡粉紅而外圈黑色;眼周及頦囊的裸出部朱紅。全體大多白色;肩羽、翼上覆羽、初級(jí)和次級(jí)飛羽均呈光輝黑色,大部分外翈呈銀輝色。腳長,暗紅色,脛下部裸出;趾長居中,向前三趾的基部有蹼相連著,后趾位置不較他趾為高,爪短鈍。

    性味

    ①《別錄》:"味甘,無毒。"

    ②《藥性論》:"大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癆瘵,胸腹痛,喉痹,蛇咬。

    ①《別錄》:"主鬼蠱諸疰毒,五尸心腹疾。"

    ②《藥性論》:"治尸疰、鬼疰腹痛。炙令黃,末,空心暖酒服方寸匕。"

    ③《本草拾遺》:"腳骨及嘴主喉痹,蛇虺咬,及小兒閃癖,大腹痞滿,并煮汁服之,亦燒為黑灰飲服。"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積聚,胸痛連背,走無常處,或在藏,或腫在腹,或奄奄然而痛:鸛骨三寸,雄黃、莽草、丹砂(一作’丹參’)、牡蠣(一作’牡丹’)各四分,藜蘆、桂心、野葛各二分,斑貓十四枚,巴豆四十枚,蜈蚣一枚,芫菁十四枚,上十二味,末之,蜜丸,服如小豆大二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(《千金方》鸛骨丸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鸛骨拼音注音Guàn Gǔ別名

    原動(dòng)物白鸛、冠雀、鸛雀、負(fù)釜、黑尻、背灶、皂裙、鶴、老鸛、撈魚鸛

    英文名Stork bone出處

    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

    1.陸璣《詩疏》:鸛,鸛雀也,似鴻而大,長頸赤喙,白身黑尾翅,樹上作巢,大如車輪,卵如三升杯。

    2.陶弘景:鸛亦有兩種,似鵠而巢樹者為白鸛,黑色,曲頸者為烏鸛,今宜用白者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鸛科動(dòng)物白鸛的骨骼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iconia ciconia(Linnaeus)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性寧靜而機(jī)警。常單個(gè)或小群溫游在開闊平原的池塘、沼澤的淺水中覓食或靜等餌物。休息時(shí)常一腳站立。有時(shí)棲止于大樹干上。飛時(shí)頸和腳呈一直線,飛行強(qiáng)健和緩慢。以魚、蛙、昆蟲及小型鼠類為食。營巢于高大松樹或橡樹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國內(nèi)大部分地區(qū)均有分布,但數(shù)量較少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白鸛,大型鳥類。全身大都白色,翅上大覆羽黑褐;小翼羽外黑翈黑色,內(nèi)翈黑褐,在翼緣處綴以白色;初級(jí)覆羽黑色,位于內(nèi)側(cè)者的外翈散綴以銀灰色;肩羽較長,呈黑而金屬光澤,為紫銅色。飛羽大多黑色而內(nèi)著銅綠光澤,初級(jí)飛羽基部白色,人側(cè)初級(jí)飛羽以及大部分飛羽的外翈,除邊緣和先端以外,均呈銀灰色,頸下羽毛形長而呈矛狀。嘴角黑色而先端稍淡;眼周及頦囊裸出部分朱紅色;腳暗朱色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性寒

    注意

    《本草拾遺》“禿人毛發(fā),沐湯中不少許,發(fā)盡脫,亦不更生?!?/p>功能主治

    解毒;止痛。主癆瘵;腹痛;喉痹;蛇咬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0g;或炙黃或燒灰存性,研末,每次6-10g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鸛骨丸(《千金方》):治積聚,胸痛連背,走無常處,或在藏,或腫在腹,或奄奄然而痛:鸛骨三寸,雄黃、莽草。丹砂(一作‘丹參’)、牡蠣(一作‘牡丹’)各四分,藜蘆、桂心、野葛各二分。斑貓十四枚,巴豆四十枚,蜈蚣一枚,蕪菁十四枚。上十二味,末之,蜜丸,服如小豆大二丸,日三,以知為度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別錄》:主心腹疾。

    2.《藥性論》:洽腹痛。炙令黃,未,空心暖酒服方寸匕。

    3.《本草拾遺》:腳骨及嘴主喉痹,蛇咬,及小兒閃廦。大腹痞滿,并煮汁服之,亦燒為黑灰飲服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子拼音注音Bái Sū Zǐ別名荏子(《別錄》),玉蘇子(《中藥志》)。出處《飲片新參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果實(shí)。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,亦有栽培者。自河北至長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。產(chǎn)江蘇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Sū Zǐ Yóu來源藥材基源:為唇形科植物白蘇子果實(shí)壓榨出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(L.)Britt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全國多有栽培,少有逸為野生。資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至長江流域以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(yàn)鑒別法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(shí)及枝葉,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性狀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解熱消炎,活血消腫。主治癆傷咳嗽,吐血?dú)獍b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別名生菜(《千金·食治》),石苣(《綱目》),千層剝(《植物名實(shí)圖考》)。出處《千金·食治》來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栽培種-白苣的莖、葉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萵苣“條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腸、胃?!靶晕犊?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