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方欖

    拼音注音Fānɡ Lǎn別名

    三角欖。

    出處

    方欖始載于《綱目》橄欖條下,云:“又有一種方欖,出廣西兩江峒中,似橄欖而有三角或四角…”所述與本種相符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橄欖科植物方欖的果實(shí)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narium bengalense Roxb.

    采收和儲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后采摘,曬干或陰干,或用鹽水浸漬后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分布于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資源分布:生于海拔400-1300m的雜木林中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方欖 喬木,高15-25m。小枝有皮孔,幼枝被稀疏灰色短柔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互生;托葉鉆形,被柔毛,早落;小葉5-6(-10)對,堅(jiān)紙質(zhì),長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,長10-20cm,寬4.5-6cm,先端驟狹漸尖,尖頭長1-1.5cm,基部圓形,偏斜,常一側(cè)下延,邊緣波狀或全緣,上面無毛,下面被柔毛;脈上被平展的硬毛及柔毛,但有時(shí)幾無毛?;▎涡裕菩郛愔?,花序腋生,雌花序不詳;雄花序?yàn)楠M的聚傘圓錐花序,長30-40cm;花長約7mm;萼裂片三角形;雄蕊6,無毛,花絲合生一半以上;花盤在雄花中為管狀,高1.5-1.8mm,邊緣和外側(cè)密被直立的硬毛,在雌花中為環(huán)狀,3淺裂,流蘇狀;雌蕊在雄花中小,密被絨毛。核果綠色,紡錘形,具3凸肋,或倒卵形具3-4凸肋,長4.5-5cm,寬1.8-2cm,無毛,先端急尖或截平至下凹,有宿存柱頭。種子1-2顆。果期7-10月。

    性味

    酸;甘、澀;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肺利咽;生津止渴。主咽痛;咳嗽;煩渴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hūn Shā Huā別名砂仁花(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辭典》)出處《飲片新參》來源為姜科植物陽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。性狀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,全體呈淡紫色,花朵細(xì)軟而?。换ㄐ蚬iL20~30厘米,有節(jié);切段者長2厘米。稍有香氣。性味《中國醫(yī)學(xué)大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ūn Huā Mù出處《陸川本草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車輪梅的枝葉或根。全年可采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間戒溪邊灌木叢中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貴州、云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臺灣等地。原形態(tài)車輪梅,又名:春花、石斑木、雷公樹、鑿角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春花胡枝子拼音注音Chūn Huā Hú Zhī Zǐ出處《全展選編·外科》來源為豆科植物春花胡枝子的全草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、溪谷邊灌叢中。分布福建、浙江等地。原形態(tài)直立灌木。枝條疏被長絨毛。3出復(fù)葉,互生;小葉橢圓形或卵狀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曾青拼音注音Cénɡ Qīnɡ別名樸青(《石藥爾雅》),層青(《造化指南》)。出處《本經(jīng)》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藍(lán)銅礦的礦石成層狀者。原形態(tài)礦物形態(tài)詳“扁青“條。炮制《雷公炮炙論》:“凡使曾青,勿用夾石及銅青,若修事一兩,要紫背......
  • 來源為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.的果實(shí)。秋季采摘成熟果實(shí)曬干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清肺化痰,解毒止痛。用于痰喘咳嗽,神經(jīng)性頭痛;外用治黃水瘡。用法用量3~5錢;外用適量,燒灰存性,麻油調(diào)搽患處。摘錄《全國中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