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甘草梢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甘草梢拼音注音Gān Cǎo Shāo出處

    《珍珠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的末梢部分或細(xì)根。

    性味

    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"性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火,解毒。治陰莖中疼痛及淋濁。

    ①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"善去莖中痛。"

    ②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"生用,瀉胃火,解熱毒,除胸中積熱。"

    ③《本草備要》:"淋濁證用之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.5錢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甘草梢拼音注音Gān Cǎo Shāo英文名tip of Licorice root, slender Licorice root出處

    出自1.《珍珠囊》。

    2.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根的末稍部分或細(xì)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2.Glycyrrhiza glabra L.3.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.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向陽干燥的鈣質(zhì)草原、河岸沙質(zhì)土等地。

    2.本種原產(chǎn)于歐洲地中海區(qū)域,北非、中亞細(xì)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,我國新疆亦有分布,且可生于干旱的鹽堿性荒地。

    3.生于沙質(zhì)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東北、華北、西北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甘肅、新疆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很及根莖粗壯,皮紅棕色。莖直立,帶木質(zhì),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。奇數(shù)現(xiàn)狀復(fù)葉長8-20cm;小葉7-17,卵形或?qū)捖研危L2-5cm,寬1-3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部圓,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;托葉闊披針形,被白色纖毛??偁罨ㄐ蛞干?,花密集;花萼鐘狀,萼齒5,披針形,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;花冠藍(lán)紫色,長1.4-2.5cm,無毛,旗瓣大,卵圓形,有爪,龍骨瓣直,較翼辯短,均有長爪;雄蕊二體,(9+1)。莢果條形,呈鐮刀狀或環(huán)狀彎曲,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。種子4-8,腎形?;ㄆ?-8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2.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1m左右。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5-14(-20)cm;小葉9-17,卵圓形或長橢圓形,長2-4,寬0.8-2cm,先端常微缺,上面有短柔毛,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;托葉披針形?;ǖ仙?,密生,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;花萼鐘狀,有5個(gè)相等的披針形萼齒,萼齒內(nèi)外均被白色腺毛;旗瓣長橢圓形,長約11mm,翼瓣長約9mm,爪不明顯,龍骨瓣長約8mm。莢果扁,狹長卵形,稍彎曲,長20-30mm,寬4-7mm,無毛,有時(shí)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。種子3-4顆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3.脹果甘草.多年生草本,高50-120cm,有時(shí)基部粗壯而為木質(zhì)。莖直立,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,無腺毛而有疏柔毛,或幾無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長3-16cm;小葉3-7枚,卵形、狹長卵形、長圓形至橢圓形,長1.5-5cm,寬0.6-2.8cm,先端急尖或鈍,基都圓形,邊緣徽反卷,常顯明為波卷狀,上面暗綠色,具黃褐色腺點(diǎn),下面亮綠色,具淡黃綠色腺點(diǎn),幼時(shí)如涂膠狀,有光澤,兩面無毛或幾無毛;小葉柄長1-4mm。總狀花序;花小,紫紅色,排列疏松。莢果長圓形,短小,長0.8-2cm,膨脹,無或略有凹窩,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。種子小,1-7顆?;ㄆ?-8月,果期7-9月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;脾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瀉火解毒;利尿通淋。主熱淋;小便短少;陰莖中疼痛;胸中積熱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.5-4.5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醫(yī)學(xué)啟源》:善去莖中病。

    2.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生用,瀉胃火,解熱毒,除胸中積熱。

    3.《本草備要》:淋濁證用之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粱米拼音注音Bái Liánɡ Mǐ出處《別錄》來源為植物白粱的種仁。原形態(tài)粱為禾本科植物粟的一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“粟米“條。性味《別錄》:“甘,微寒,無毒。“功能主治和中,益氣,除熱。治胃虛嘔吐,煩渴。①《別錄》:“除熱,益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Zǐ Cǎo別名黑陽參、狗舌草、牛舌頭菜來源紫草科長蕊斑種草屬植物長蕊斑種草Antiotrema dunnianum (Diels) Hand.-Mazz.,以根入藥。夏秋采集,切片曬干。性味苦、微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養(yǎng)陰,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ǔ別名紅藤、山烏龜、一滴血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防己科植物白線薯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tephania brachyandra Diels.采收和儲(chǔ)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橫切或縱切成片,曬干。生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線蛇拼音注音Bái Xiàn Shé別名黃脊游蛇、白脊蛇、黃脊蛇、白蛇來源有鱗目游蛇科黃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 (Peters),以去內(nèi)臟全體入藥。生境分布東北。功能主治袪風(fēng)濕。主治風(fēng)濕關(guān)節(jié)疼痛,麻木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Xì Xīn別名貝茜花(《中國種子植物分類學(xué)》)。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單葉升麻的全草。生境分布生于林下陰處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、廣西、湖南、湖北、陜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40~60厘米。根莖長達(dá)10厘米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