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歐綿馬

    拼音注音ōu Mián Mǎ別名

    貫眾、鱗毛蕨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鱗毛蕨科植物歐洲鱗毛蕨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Dryopteris filix-mas(L.)Schott[Polypodium filix-mas 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挖出后,除去葉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林下陰濕處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區(qū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植株高60-100cm。根莖粗壯,直立或斜生,堅硬,連同葉柄基部密被灰褐色、闊披針形鱗片。葉簇生;葉柄長15-30cm,上部的鱗片狹披針形;葉片厚紙質(zhì),卵狀披針形,長40-70cm,寬20-30cm,短漸尖,羽片兩面及葉軸被黑褐色、披針形膜質(zhì)鱗片,二回羽狀全裂或深裂;羽片披針形,先端漸尖,寬2-4cm,深裂至葉軸;裂片密集,純頭,全緣或有鋸齒;下部的羽片為二回羽狀;小羽片稍延長;葉脈分叉。孢子囊群大,背生于中脈兩側(cè)排成1-3行;囊群蓋圓腎形,凹部較深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根莖含副綿馬素(paraaspidin),白綿馬素(albaspidin),綿馬酸(filixic acid),黃綿馬酸(flavaspidic acid)即黃綿馬酸(flavaspidic acid)BB,低綿馬素(desaspidin)BB,綿馬酚(aspidinol),十三烷(tridecane),十四烷(tetradecane),十五烷(pentadecane),十六烷(hexadecane),1-十七烯(1-heptadecene),2,6-二正丁烷基對甲苯酚(2,6-di-n-butyl-p-cresol),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,山萮酸(behenic acid),角鯊烯(squalene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1.驅(qū)蟲作用:歐綿馬能使絳蟲蟲體麻痹,脫離腸壁而顯驅(qū)蟲效果,作為對絳蟲及十二指腸鉤蟲驅(qū)除藥歷史悠久。其有效成分綿馬酸鎂鹽比粗提取物油樹脂的驅(qū)蟲效果強5-7倍,毒性也增大2倍。

    2.抗微生物作用:水煎劑有抗單純瘡瘍病毒作用。乙醇提取物有抗皰疹性口炎病毒作用。歐綿馬所含間苯三酚衍生物對乳酸桿菌有較強的抗菌活性,尤以綿馬酸作用最強,對酵母菌僅綿馬酸具有抑制作用。

    3.毒性:歐綿馬毒性較大,現(xiàn)已少用。它在胃腸道不易吸收,但如腸中有過多脂肪,則可促進吸收而致中毒。它能麻痹隨意肌、心肌,對胃腸道有刺激性,嚴(yán)重時導(dǎo)致嘔吐、下瀉,還能引起視力障礙,甚至失明(視網(wǎng)膜血管痙攣及傷害視神經(jīng))。中毒時引起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障礙,出現(xiàn)震顫、驚厥乃至延腦麻痹。綿馬酸鎂鹽40mg/kg灌服,即可引起狗精母細胞變異、腹瀉、消瘦,劑量增大至40-80mg/kg,給藥10-15天,可損害視神經(jīng),引起失明,也可損害大腦白質(zhì)。小鼠灌胃的半數(shù)致死量為298mg/kg,大鼠為1076mg/kg,豚鼠為273mg/kg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微寒;有毒

    注意

    本品有毒,宜慎用。孕婦禁服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;驅(qū)蟲;利水消腫。主感冒發(fā)熱;乙腦;痄腮;麻疹;崩漏;腸寄生蟲?。凰[;小便不利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研末,2-4g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巴戟天拼音注音Bā Jǐ Tiān別名雞腸風(fēng)、雞眼藤、黑藤鉆、兔仔腸、三角藤、糠藤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來源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 How 的干燥根。全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巴掌草別名千靈丹來源蘭科兜蘭屬植物同色兜蘭Paphiopedilum concolor Tang et Wang,以全草入藥。四季可采,洗凈切段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止咳平喘,祛風(fēng)止痛。用于肺結(jié)核,支氣管炎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巴旦杏仁拼音注音Bā Dàn Xìnɡ Rén別名八擔(dān)仁(《飲膳正要》),巴達杏仁(《本草通玄》),叭噠杏仁(《要藥分劑》)。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巴旦杏的干燥種子。果實成熟后采收,除去果肉及核殼,取種仁,曬干。生境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 Máo Guǒ別名牛草果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五節(jié)芒根莖部葉鞘內(nèi)的蟲癭。蟲癭全年均可采集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或草地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、貴州、安徽、江蘇等地。原形態(tài)五節(jié)芒,又名:萱仔、馬兒扦。 多年生草本,高2~4米。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巴茅根別名大茅根來源禾本科芒屬植物荻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(Maxim.) Benth., et Hook. f.,以根狀莖入藥。四季可采,曬干。性味甘,涼。功能主治清熱,活血。用于婦女干血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