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桂木干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桂木干拼音注音Guì Mù Gān別名

    狗果(《嶺南采藥錄》),胭脂公(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廣東中藥》Ⅱ

    來(lái)源

    為桑科植物桂木果實(shí)。秋季采收,切片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多栽培。分布廣東、廣西。產(chǎn)廣東、廣西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桂木,又名:紅桂木。

    喬木,高達(dá)15米,禿凈或幼枝略被柔毛。葉互生,革質(zhì),橢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(zhǎng)7~15厘米,寬3~7厘米,先端短漸尖而鈍,基部楔尖或闊楔尖,全緣,兩面均禿凈,上面攬綠色,光亮,下面顏色略淡,或同色,或褐色;側(cè)脈約7對(duì);葉柄長(zhǎng)8~12毫米,禿凈。花單性,同株;雄花序單生于葉腋內(nèi),具短柄,倒卵形或橢圓形,長(zhǎng)6~8毫米,外面被小柔毛,花被片2~3,雄蕊1,直立;雌花花被管狀,下部埋藏于總軸內(nèi),子房直。肉質(zhì)聚花果,近球形,直徑2~3厘米,幼時(shí)被銹色小柔毛,熟時(shí)近禿凈,平滑,黃色或紅色?;ㄆ?~5月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的肉質(zhì)聚花果,近球形,直徑2~3厘米,果柄粗短。外表皺縮,灰綠色至茶褐色,有的被銹色柔毛。商品多切成厚約0.3~1厘米的厚片,斷面果肉部多為花被形成的肥厚肉質(zhì)體,呈淺棕色至棕褐色。瘦果多數(shù),心臟形或卵形,細(xì)小,黃棕色,埋藏于肉質(zhì)體內(nèi)。氣微,味酸稍甜。

    性味

   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酸,平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生津止血,開(kāi)胃化痰。治熱渴,咳血,吐血,衄血,喉痛,食欲不振。

    ①《嶺南采藥錄》:"消食,斂氣及止咳血。"

    ②《廣東中藥》Ⅱ:"止咳除痰。"

    ③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生津止咳,助消化。"

    ④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"清熱開(kāi)胃,收斂止血。治肺熱咳血,吐血,衄血,喉痛;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

    備注

    同屬植物白桂木的果實(shí)亦同等入藥。白桂木葉矩圓形,下面被白色小茸毛,網(wǎng)脈明顯;雄花長(zhǎng)12~16毫米;果具長(zhǎng)柄,直徑約1.5厘米,被柔毛。分布云南、廣東、廣西等地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桂木干拼音注音Guì Mù Gān別名

    狗果、夏暑果

    出處

    出自《廣東中藥》Ⅱ。《嶺南采藥錄》:白桂木,入藥用其根亦可。

    來(lái)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??浦参锇坠鹉竞凸鹉镜墓麑?shí)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1.Artocarpus hypargyraus Hance.2.Artpcapus nitidus Trec.subsp.lingnanensis(Merr.)Jarr.[A.lingnanensis Merr.]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摘取成熟果實(shí),切片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生于低海拔的溫暖山區(qū)、路旁、林緣或疏林中。

    2.生于低海拔的山地、林緣、多栽培。

    資源分布:1.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云南等地。

    2.分布于廣東、廣西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喬木,高達(dá)10m,全株有乳汁。樹(shù)皮暗紫色,成薄片剝落;小枝被略緊貼的柔毛。單葉互生,2列;葉柄長(zhǎng)l-2.2cm,有短毛;托葉線形或狹三角形,長(zhǎng)約2mm,被毛,脫落后有疤痕;葉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(zhǎng)圓形,長(zhǎng)7-22cm,寬3一8.5cm,先端漸尖或短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嫩葉常為羽狀淺裂,上面無(wú)毛有光澤,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絨毛;例脈7一9對(duì),與細(xì)脈交織成網(wǎng)脈在背面突起。花單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單個(gè)腋生,倒卵形或棒狀形,長(zhǎng)1.5-2cm,直徑1-1.5cm,總花梗長(zhǎng)1-2cm,被淺灰色短柔毛;雄花有花被片4,分離,線形或匙形,長(zhǎng)1mm,密被微柔毛;雄蕊1,花絲長(zhǎng)橢圓形,花藥橢圓形。聚合果近球形,直徑3-4cm,黃色,干時(shí)褐色,被短毛,表面有不明顯、宿存的乳狀突起,萼片近軸部分分離,結(jié)果時(shí)約12枚;果柄長(zhǎng)3.5-6.5cm,被短柔毛。花期春末夏初,果期秋季。

    2.桂木與白佳木的區(qū)別在于:葉片橢圓形或卵狀長(zhǎng)橢圓形,先端鈍或短漸尖。聚合果直徑達(dá)5cm,鮮時(shí)紅色,干后褐色,被絨毛;種子10-15顆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(1)白桂木 肉質(zhì)聚花果呈類球形,外表面灰綠色至茶褐色,常被銹色絨毛。已切成片塊者直徑約1.5cm,邊緣皺縮不平,切面肉質(zhì)肥厚,黃白色或淡棕色。內(nèi)有眾多細(xì)小瘦果,瘦果心形或卵形,黃色,藏于肉質(zhì)體內(nèi)。氣微,味酸、微甜。

    (2)桂林 與白桂木粗似,主要區(qū)別:聚花果較大,直徑2-4cm,厚約5cm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;肝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酸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生津止血;開(kāi)胃化痰。主熱渴;咳血;吐血;衄血;食欲不振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廣州部隊(duì)《常用中草藥手冊(cè)》:治肺熱咳血,吐血,衄血,喉痛;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ái Mù ěr別名白耳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。出處《本草再新》來(lái)源為銀耳科植物銀耳的子實(shí)體。4~9月間采收。以5月與8月為盛產(chǎn)期。采時(shí)宜在早、晚或陰雨天,用竹刀將銀耳刮入竹籠中;淘凈,揀去雜質(zhì),曬干或烘干。宜冷藏或貯藏于陰涼干......
  • 《中國(guó)藥典》:白術(shù)拼音注音Bái Zhú別名于術(shù)、冬術(shù)、浙術(shù)、種術(shù)英文名RHIZOMA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來(lái)源本品為菊科植物白術(shù)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.的干燥根莖。冬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Zhū Shā Lián別名朱砂蓮、一點(diǎn)血、躲蛇生、毒蛇藥、避蛇生。來(lái)源藥材基源:為馬兜鈴科植物背蛇生的塊根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ristolochia tuberosa C.F.Liang et S.M.Hwang采收和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Dù Juān Huā別名白花杜鵑、白映山紅來(lái)源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白杜鵑Rhododendron mucronatum G. Don,以根及花入藥。秋末采根,夏初采花,鮮用或曬干。性味辛、酸,溫。功能主治止咳,固精,止帶。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楊葉拼音注音Bái Yánɡ Yè出處《唐本草》來(lái)源為楊柳科植物山楊的葉。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“治齲齒,煎水含漱。又治骨疽久發(fā),骨從中出,頻搗敷之。“復(fù)方治臆瘡?fù)龋喊讞钚氯~,用手指打數(shù)十下,使葉熟軟,以背面貼患處,每個(gè)瘡面貼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