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熱水蓮
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藥材基源:為膜蕨科植物瓶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richomanes uriculatum Bl.[Vandenboschia auriculata(Bl.)Copel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700m的溪邊樹干上或陰濕巖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南、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西藏等地。
中型附生蕨類,植株高15-30cm。根莖堅(jiān)硬,灰褐色,長而橫走,被黑褐色有光澤的多細(xì)胞節(jié)狀毛,后脫落;葉腋間的芽密被節(jié)狀毛。葉膜質(zhì),遠(yuǎn)生,相距3-5cm,沿根莖在同一平面上排成2行,互生,平展或稍斜出;葉柄長4-8mm,基部被節(jié)狀毛,無翅或有狹翅;葉片披針形,長15-30cm,寬3-5cm,孢子葉與營養(yǎng)葉相似,但較狹且分裂較細(xì),一回羽狀;羽片18-25對,互生,無柄;卵狀長圓形,長2-3cm,寬1-1.5cm,密接,基部上側(cè)有闊耳片,并常覆蓋葉軸,邊緣不整齊羽裂達(dá)1/2;不育裂片狹長圓形,長4-5mm,寬3-4mm,先端有鈍齒,每齒有小脈1條;孢子葉裂片??s狹或僅一單脈;葉脈多回二歧分叉;葉軸有狹翅或近無翅。孢子囊群頂生于向軸的短羽片上,每羽片10-14個(gè);囊苞狹管狀,長2-2.5mm,口部截形,不膨大,具淺鈍齒;囊群托突出口外,長約4mm。
肝經(jīng)
微苦;平;
生肌止血。主外傷出血
外用:適量,干品研末敷;或鮮品搗敷。
《新華本草綱要》全草:味微苦,性平。有止血生肌的功能。外用治外傷出血及刀傷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熱水蓮
英文名Auriculed Bristlefern, Auriculed Filmy Fern出處始載于《中國植物志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膜蕨科植物瓶蕨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richomanes uriculatum Bl.[Vandenboschia auriculata(Bl.)Copel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500-2700m的溪邊樹干上或陰濕巖石上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南、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臺(tái)灣、西藏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中型附生蕨類,植株高15-30cm。根莖堅(jiān)硬,灰褐色,長而橫走,被黑褐色有光澤的多細(xì)胞節(jié)狀毛,后脫落;葉腋間的芽密被節(jié)狀毛。葉膜質(zhì),遠(yuǎn)生,相距3-5cm,沿根莖在同一平面上排成2行,互生,平展或稍斜出;葉柄長4-8mm,基部被節(jié)狀毛,無翅或有狹翅;葉片披針形,長15-30cm,寬3-5cm,孢子葉與營養(yǎng)葉相似,但較狹且分裂較細(xì),一回羽狀;羽片18-25對,互生,無柄;卵狀長圓形,長2-3cm,寬1-1.5cm,密接,基部上側(cè)有闊耳片,并常覆蓋葉軸,邊緣不整齊羽裂達(dá)1/2;不育裂片狹長圓形,長4-5mm,寬3-4mm,先端有鈍齒,每齒有小脈1條;孢子葉裂片??s狹或僅一單脈;葉脈多回二歧分叉;葉軸有狹翅或近無翅。孢子囊群頂生于向軸的短羽片上,每羽片10-14個(gè);囊苞狹管狀,長2-2.5mm,口部截形,不膨大,具淺鈍齒;囊群托突出口外,長約4mm。
歸經(jīng)肝經(jīng)
性味微苦;平;
功能主治生肌止血。主外傷出血
用法用量外用:適量,干品研末敷;或鮮品搗敷。
各家論述《新華本草綱要》全草:味微苦,性平。有止血生肌的功能。外用治外傷出血及刀傷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