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柑核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柑核拼音注音Gān Hé出處

    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甌柑等多種柑類的種子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心、肝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溫,無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主腎疰腰痛,膀胱氣痛,小腸疝氣,卵腫偏墜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2~3錢;或研末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腎冷腰痛;柑核,杜仲等分。炒研,鹽酒下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柑核,功專在下。以上諸病,皆腎與膀胱之氣化郁以病乎肝也。此味肝腎同治,故功專,但實(shí)證為宜,虛者禁用,以味苦大傷胃氣也。(性味以下出《本草求原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柑核拼音注音Gān Hé英文名mandarin orange sesd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蕓香科植物茶枝柑Citrus chachiensis Hort.等多種柑類的種子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Citrus chachiensis Hort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剝開成熟果實(shí),食取果瓤,留下種子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主要分布于珠江三角洲一帶,以新會(huì)、四會(huì)栽培最多。廣州近郊也有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茶枝柑 小喬木,高2-3m。枝多葉密,針刺極少。葉互生,常橢圓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葉緣鋸齒不明顯,葉翼小而不明顯?;ㄐ“咨?,萼片黃綠色,花瓣5。果實(shí)扁圓形或饅頭形,縱徑4.5-6cm,橫徑6.5-7cm,基部平或隆起,上有淺放射溝4-8條,頂部微凹;果皮易剝離,質(zhì)松脆,白內(nèi)層棉絮狀,有香氣;瓤囊11-12瓣;中心柱空虛,味酸甜;種子20余粒,卵圓形,淡黃褐色。果熟期12月中旬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肝

    性味

    苦;辛;溫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腎止痛;行氣散結(jié)。主腰痛;膀胱氣痛;小腸疝氣;睪丸偏墜腫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9g;或研末服。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腎冷腰痛:柑核、杜仲等分。炒研,鹽酒下(《本草求原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柑核,功專在下。以上諸病,皆腎與膀胱之氣化郁以病乎肝也。此味肝腎同治,故功專,但實(shí)證為宜,虛者禁用,以味苦大傷胃氣也。(《本草求原》)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Sī Wèi Máo Guǒ來源藥材基源:為衛(wèi)矛科植物垂絲衛(wèi)矛Euonymus oxyphyllus Miq.的果實(shí)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Euonymus oxyphyllus Miq.采收和儲(chǔ)藏:9月后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曬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垂絲海棠拼音注音Chuí Sī Hǎi Tánɡ出處《綱目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垂絲海棠的花。2月采收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我國(guó)西南部,現(xiàn)已廣為栽培。原形態(tài)喬木,高達(dá)5米,樹冠疏散。小枝幼時(shí)紫色,初有毛,后脫落。葉卵形、橢圓形,或橢圓狀卵......
  • 《全國(guó)中草藥匯編》:垂果南芥拼音注音Chuí Guǒ Nán Jiè來源十字花科垂果南芥Arabis pendula L.,以果實(shí)入藥。生境分布內(nèi)蒙古、東北、華北、西北、西南。性味辛,平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消腫。主治瘡瘍腫毒。用法用量1~3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Guǒ Dà Suàn Jiè出處據(jù)《晶珠本草》記載:垂果大蒜芥可治肉毒癥和騷熱病。原植物果莢同側(cè)懸垂是其特征?!缎螒B(tài)比喻》記載:垂果大蒜芥生長(zhǎng)在旱灘、田邊地頭。葉像蘿卜葉;根細(xì);莖單一,分枝多,枝頭開黃花;果莢長(zhǎng),狀如松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í Liǔ別名柳樹、清明柳、吊楊柳、線柳、倒垂柳、青龍須[根名]來源楊柳科柳屬植物垂柳Salix babylonica L.,以枝、葉、樹皮、根皮、須根等入藥。枝、葉夏季采,須根、根皮、樹皮四季可采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清熱解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