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汗蘇麻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仁皂刺、乳癰藥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生于水邊及低濕地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多年生革本,高30~100厘米.莖直立,基部稍有彎曲,著地的節(jié)上生根,上部分枝帶紫紅色,有細(xì)毛,下部光滑。葉對生;基部葉較小,花時(shí)凋落;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~20厘米,寬3~12厘米,先端尖銳或圓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,兩面疏生短毛;葉柄長1~6厘米。頭狀花序有梗,長1~3厘米,直徑7~10毫米;總苞半圓形,苞片2層,狹橢圓形,長約5毫米,先端圓鈍,基部稍有連合;管狀花,長2.5毫米,上部鐘形,5齒裂;花柱分枝伸出。瘦果倒橢圓形,長約4毫米,上部圓鈍,下部窄狹,全體具腺點(diǎn)或細(xì)瘤;冠毛4枚,長約1毫米,基部連合成環(huán)?;ㄆ?~10月。
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性微寒,味辛甘。"
①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除風(fēng)濕,解表。治風(fēng)濕骨節(jié)疼痛,外感。"
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治牙痛,乳癰。"
內(nèi)服:浸酒或煎湯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治外感:風(fēng)氣草、姨媽菜、生姜各三錢,煎水服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:取鮮下田菊3~4兩(或干品1~2兩),水煎服,每天1劑。如黃疸已退,小便清利時(shí),加瘦豬肉1兩。忌酒。治療180例,有一定效果。
仁皂刺、乳癰藥、白龍須
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denostemma lauenia (L.)O. Kuntze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邊、路旁、沼澤地及林下低濕處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
下田菊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莖直立,單生,通常上部叉狀分枝,具白色短柔毛,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1-6cm,有狹翼;葉基生者小,花期凋落,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-20cm,寬3-12cm,先端凋落,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-20cm,寬3-12cm,先端銳尖或圓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,兩面疏被短毛。頭狀花序小,梗長1-3cm,直徑7-10mm;總苞半球形,果期寬達(dá)10mm;總苞片2層,近等長,狹長橢圓形,長約5mm,先端圓鈍,基部稍有連合;外層苞片大部合生,外面疏被白色長柔毛;管狀花長約2.5mm,上部鐘形,5齒裂;花柱分枝伸出。瘦果倒橢圓形,長約4mm,上部圓鈍,下部狹,有侏點(diǎn)或細(xì)瘤;冠毛4枚,長約1mm,基部連合成環(huán)?;ā⒐?-10月。
全草含多種貝殼杉烷型二匝類成分:對映-11α-羥基-15α-乙酰氧基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-hydroxy-15α-acetoxykaur-16-en-19-oic acid),對映-11α-二羥基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,15α-dihydroxykaur-16-en-19-oic acid),(16R)-對映-11α-羥基-15-所代-19-貝殼杉酸[(16R)-ent-11α-hydroxy-15-oxo-kau-ran-19-oic-acid],對映-11-α-羥基-15-氧代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-hydroxy-15-oxokaur-16-en-19-oic acid)[1],下田菊酸(adenostemmoic acid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和下田菊甙(adenos-temmoside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[2]。
味辛;微苦;性驚
清熱解毒;祛風(fēng)除濕。主感冒發(fā)熱;黃疸肝炎;肺熱咳嗽;咽喉腫痛;風(fēng)濕熱痹;乳癰;癰腫瘡癤;毒蛇咬傷
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鮮品加倍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1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除風(fēng)濕,解表。治風(fēng)濕骨節(jié)疼痛,外感。
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治牙痛,乳癰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汗蘇麻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,仁皂刺、乳癰藥(《廣西藥植名錄》)。
出處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來源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。秋季采收。
生境分布生于水邊及低濕地。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有分布。
原形態(tài)多年生革本,高30~100厘米.莖直立,基部稍有彎曲,著地的節(jié)上生根,上部分枝帶紫紅色,有細(xì)毛,下部光滑。葉對生;基部葉較小,花時(shí)凋落;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~20厘米,寬3~12厘米,先端尖銳或圓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,兩面疏生短毛;葉柄長1~6厘米。頭狀花序有梗,長1~3厘米,直徑7~10毫米;總苞半圓形,苞片2層,狹橢圓形,長約5毫米,先端圓鈍,基部稍有連合;管狀花,長2.5毫米,上部鐘形,5齒裂;花柱分枝伸出。瘦果倒橢圓形,長約4毫米,上部圓鈍,下部窄狹,全體具腺點(diǎn)或細(xì)瘤;冠毛4枚,長約1毫米,基部連合成環(huán)?;ㄆ?~10月。
性味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性微寒,味辛甘。"
功能主治①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"除風(fēng)濕,解表。治風(fēng)濕骨節(jié)疼痛,外感。"
②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"治牙痛,乳癰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浸酒或煎湯。外用:搗敷或煎水洗。
復(fù)方治外感:風(fēng)氣草、姨媽菜、生姜各三錢,煎水服。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
臨床應(yīng)用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:取鮮下田菊3~4兩(或干品1~2兩),水煎服,每天1劑。如黃疸已退,小便清利時(shí),加瘦豬肉1兩。忌酒。治療180例,有一定效果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風(fēng)氣草拼音注音Fēnɡ Qì Cǎo別名仁皂刺、乳癰藥、白龍須
英文名Common Adenostema Herb出處出自《貴州民間藥物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菊科植物下田菊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Adenostemma lauenia (L.)O. Kuntze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收,鮮用或切段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水邊、路旁、沼澤地及林下低濕處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(qū)。
原形態(tài)下田菊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莖直立,單生,通常上部叉狀分枝,具白色短柔毛,下部或中部以下光滑無毛。葉對生;葉柄長1-6cm,有狹翼;葉基生者小,花期凋落,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-20cm,寬3-12cm,先端凋落,中部葉卵圓形或卵狀橢圓形,長4-20cm,寬3-12cm,先端銳尖或圓鈍,基部圓楔形或楔形,邊緣有圓鋸齒或大鋸齒,兩面疏被短毛。頭狀花序小,梗長1-3cm,直徑7-10mm;總苞半球形,果期寬達(dá)10mm;總苞片2層,近等長,狹長橢圓形,長約5mm,先端圓鈍,基部稍有連合;外層苞片大部合生,外面疏被白色長柔毛;管狀花長約2.5mm,上部鐘形,5齒裂;花柱分枝伸出。瘦果倒橢圓形,長約4mm,上部圓鈍,下部狹,有侏點(diǎn)或細(xì)瘤;冠毛4枚,長約1mm,基部連合成環(huán)?;ā⒐?-10月。
化學(xué)成分全草含多種貝殼杉烷型二匝類成分:對映-11α-羥基-15α-乙酰氧基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-hydroxy-15α-acetoxykaur-16-en-19-oic acid),對映-11α-二羥基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,15α-dihydroxykaur-16-en-19-oic acid),(16R)-對映-11α-羥基-15-所代-19-貝殼杉酸[(16R)-ent-11α-hydroxy-15-oxo-kau-ran-19-oic-acid],對映-11-α-羥基-15-氧代-16-貝殼杉烯-19-酸(ent-11α-hydroxy-15-oxokaur-16-en-19-oic acid)[1],下田菊酸(adenostemmoic acid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和下田菊甙(adenos-temmoside)A、B、C、D、E、F、G[2]。
性味味辛;微苦;性驚
功能主治清熱解毒;祛風(fēng)除濕。主感冒發(fā)熱;黃疸肝炎;肺熱咳嗽;咽喉腫痛;風(fēng)濕熱痹;乳癰;癰腫瘡癤;毒蛇咬傷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,鮮品加倍;或浸酒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各家論述1.《貴州民間藥物》:除風(fēng)濕,解表。治風(fēng)濕骨節(jié)疼痛,外感。
2.《廣西藥植名錄》:治牙痛,乳癰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