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鳳凰衣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鳳凰衣拼音注音Fènɡ Huánɡ Yī來源

    雉科動物Gallus gallus domosticus Brisson所產(chǎn)卵孵化小雞后雞蛋殼的內(nèi)膜。

    性狀

    干燥品多為皺褶的紙樣薄膜,大小不等,呈淺黃色或黃白色,略有光澤,具棕色線樣條紋。質(zhì)輕易碎,微有腥臭氣。

    炮制

    除去硬殼,取出內(nèi)層白膜衣,曬干。

    性味

    甘,溫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補(bǔ)肺止咳。用于慢性氣管炎,久咳,盜汗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0.5~1錢,研粉服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鳳凰衣拼音注音Fènɡ Huánɡ Yī別名

    雞卵中白皮(《別錄》),雞子白皮(孟詵《必效力》),鳳凰退(《本草蒙筌》),雞蛋膜衣(《現(xiàn)代實(shí)用中藥》),雞蛋衣(《浙江中藥手冊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·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雉科動物家蛋殼內(nèi)膜。春,秋采收,將孵出小雞后的蛋殼敲碎,剝?nèi)?nèi)膜,洗凈陰干。

    性狀

    為轅折狀的薄膜,碎片大小不等,邊緣不整齊,一面白色無光澤;另一面淡黃色,略有光澤,并附有棕色線狀血絲。質(zhì)輕松,略有韌性,易破碎。氣微,味淡。以身干,色白、憲整、無碎殼及雜質(zhì)者為佳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入肺經(jīng)。

    ①噲約醫(yī)鏡》:"入肺。"

    ②《四川中藥志》:"入牌、胃、肺三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①《飲片新參》:"淡,平。"

    ①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溫,味甘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陰,清肺.治久咳,咽痛失音,瘰疬結(jié)核,潰瘍不斂。

    ①《別錄》:"主久咳結(jié)氣,得麻黃,紫菀和服之。"

    ②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"治小兒頭身諸瘡,燒灰豬脂調(diào)敷。"

    ③《分類草藥性》:"治小兒驚風(fēng)肚痛;煅研涂瘡,生皮。"

    ④《飲片新參》:"清肺熱,開聲喑,治虛咳,生滓。"

    ⑤《浙江中藥手冊》:"清肺火,化燥痰。治咽痛失音。"

    ⑥《中藥志》:"治頭暈、目翳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;或入散劑。外用:敷貼或研末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咳嗽日久:雞子白皮(炒)十四枚,麻黃三兩(焙)。為末,每服方寸匕,飲下,日二。(孟詵《必效方》)

    ②治口瘡口疳,并乳蛾喉癬,喉疳,喉癰腫痛閉塞:鳳凰衣(微火焙黃)、人中白(煅)、橄欖核(瓦上煅存性),孩兒茶各三錢。乳細(xì),每藥一錢,加冰片五廈,吹搽患處。(《衛(wèi)生鴻寶》鳳凰散)

    ③治口瘡:鳳凰衣貼患處,日換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
    ④治白喉:鳳凰衣五分,青果炭二錢,黃柏一錢,川貝母一錢,去心,兒茶一錢,薄荷一錢。上藥各研細(xì)末,再入乳缽內(nèi)和勻,加冰片五分乳細(xì)聽用。(《經(jīng)驗(yàn)各種秘方輯要》鳳凰散)

    ⑤治眼風(fēng)腫:雞子白皮、枸杞白皮等分。上二味,搗羅為散,又研令極細(xì),每日三上,吹鼻內(nèi)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吹鼻散)

    ⑥治下疳痛、腫痛:鳳凰衣(煅)、黃連各等分,輕粉、片腦各少許。為末干摻,或雞子清調(diào)敷。(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鳳衣散)

    ⑦治目翳:鳳凰衣、蛇蛻、蟬蛻各等分。研極細(xì)末。點(diǎn)眼,日二次。(《吉林中草藥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①治療角膜潰瘍及鼻粘膜潰瘍

    取新鮮雞蛋,用70%酒精消毒或冷開水沖洗,打破后,拉出-片完整的卵膜,放在生理鹽水中。用時剪成橢圓形,大小適于患眼之結(jié)膜囊。在患眼滴入1%潘妥卡因表面麻醉后,以鹽水沖洗結(jié)膜囊,再滴入1:2000單位的青霉素液,隨即將剪好的蛋膜徐徐放人絡(luò)膜囊中,單眼包扎。放卵膜時囑病人眼向下看,較易放入。第2天取出卵膜,染色檢查潰瘍,若尚未愈合,可重復(fù)再作。共治16例,2例于第5天愈合,其余2~3天即愈。據(jù)觀察,用卵膜遮蓋后的第2天,潰瘍底面特別清潔,邊緣整齊,潰瘍周圍的角膜上皮迅速向中央生長。此后又試治鼻粘膜潰瘍,效果亦好。

    ②治療陳舊性肉芽創(chuàng)

    取新鮮完整的雞卵,拭凈表面污垢,放入溫度為40℃左右的冷藏器內(nèi),4~7天后取出,外殼表面用刷子蘸肥皂水徹底擦拭2次,清水沖洗,酒精消毒。然后將卵殼一端擊破一孔,溢凈內(nèi)液,以消毒無鉤鑷子輕輕剝離卵膜。卵膜剝脫后宜立即貼用,慎防污染。同時創(chuàng)口周圍之皮膚應(yīng)加消毒,清除肉芽面附著之膿液。卵膜平坦地貼敷于肉芽表面后,用消毒紗布墊蓋,繃帶包扎。一般3天換藥1次,最長者可3周換1次,以減少機(jī)械性刺激和感染機(jī)會。但如卵膜下蓄膿,則應(yīng)及時換藥。治療25例,其中15例有效,9例無效,1例惡化。有效病例的潰瘍面都較小,在0.5~2平方厘米之內(nèi)。

    ③治療骨折"遲緩愈合"

    將雞蛋內(nèi)膜洗凈,烤干碾粉,制成片劑(按骨鈣片)內(nèi)服。治療12例骨折"遲緩愈合"的患者,均有效。如和維生素D同服,再輔以小夾板固定,加上功能鍛煉,效果更好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鳳凰衣拼音注音Fènɡ Huánɡ Yī別名

    雞卵中白皮、雞子白皮、鳳凰退、雞蛋膜衣、雞蛋衣、

    英文名Inner shell membrane of Fowl's Egg出處

    出自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.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雉科動物家雞卵孵雞后蛋殼內(nèi)的卵膜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

    采收和儲藏:收集孵雞后留下的蛋殼,取內(nèi)方的卵膜備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家雞因飼養(yǎng)雜交的關(guān)系,口種繁多,形體大小及毛色不一。食物主要為植物的種子、果實(shí)及昆蟲等。雄雞善啼。

    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均有飼養(yǎng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家雞,家禽。嘴短而堅(jiān),略呈圓錐狀,上嘴稍彎曲。鼻孔裂狀,被有鱗狀瓣。眼有瞬膜。頭上有肉冠,喉部兩側(cè)有肉垂,通常呈褐紅色;肉冠以雄者為高大,雌者低??;肉垂亦以雄者為大。翼短;羽色雌、雄不同,雄者羽色較美,有長而鮮麗的尾羽;雌者尾羽甚短。足健壯,跗、跖及趾均被有鱗板;趾4,前3趾,后1趾,后趾短小,位略高,雄者跗跖部后方有距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,本品呈卷縮紋折狀的薄膜,破碎,邊緣不整齊,一面白色,無光澤,另一面淡黃色,微有光澤,并附有棕色線狀血。質(zhì)松,略有韌性,易碎。氣微,味淡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主要成分為角蛋白(keratin),其中夾有少量粘蛋白纖維(mucinfibers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本品為高度膠原化的纖維結(jié)締組織,是由致密的與表面平行的纖維組織組成,貼敷于清創(chuàng)良好的燒傷表面,因其薄而柔軟,占位性強(qiáng),抗原性弱,是一種良好的天然生物性敷料。本品能為創(chuàng)面提供一層新的保持膜和屏障,使創(chuàng)面暫時封閉,減少水分蒸發(fā)及污染和感染的機(jī)會,使自然愈合過程不受干擾,愈合后創(chuàng)面光滑平整,減少瘢痕形成。

    炮制

    1.凈制:取原材料、除去殘留的蛋殼及雜質(zhì)。

    2.炮炙:取凈內(nèi)膜、洗凈陰干即可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脾;胃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甘;淡;性平

    注意

    脾胃虛弱,有濕滯者慎用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養(yǎng)陰清肺;斂瘡;消翳;接骨。主外咳氣喘;咽痛失音;淋巴結(jié)核;潰瘍不斂;目生翳障;頭目眩暈;創(chuàng)傷骨折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3-9g;或入散劑。外用:適量,敷貼或研末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鳳凰散《衛(wèi)生鴻寶》:口瘡口疳;吹鼻散《圣濟(jì)總錄》:眼風(fēng)腫;鳳衣散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下疳痛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別錄》:主久咳結(jié)氣,得麻黃、紫菀和服之。

    2.《醫(yī)學(xué)入門》:治小兒頭身諸瘡,燒灰豬脂調(diào)敷。

    3.《分類草藥性》:治小兒驚風(fēng)肚痛;煅研涂瘡,生皮。

    4.《飲片新參》:清肺熱,開聲暗,治虛咳,生津。

    5.《浙江中藥手冊》:清肺火,化燥痰。治咽痛失音。

    6.《中藥志》:治頭暈、目翳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菜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別名羊角菜(《綱目》),屢析草(《生草藥性備要》)。出處汪穎《食物本草》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白花菜的全草。夏季采收。生境分布生長于荒地,或栽培于庭園。分布河北、河南、安徽、江蘇、廣西、臺灣、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花菜子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Zǐ別名臭菜、臭花菜、羊角菜來源白花菜科白花菜屬植物白花菜Cleome gynandra L.[Gynandropis gynandra (L.) Briq.]的種子,其全草亦入藥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Huā Cài Gēn出處《中國藥植圖鑒》來源為白花萊科植物白花菜的根。功能主治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“水酒等量煎服,治淋病?!坝梅ㄓ昧績?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花藤拼音注音Bái Huā Ténɡ出處《浙江民間常用草藥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白花藤的根。夏、秋采根鮮用,或曬干用。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地溪邊等處。分布浙江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攀援草本。莖細(xì)長,圓柱形,有棱溝。葉對生,有柄,葉片為......
  •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白花蛇拼音注音Bái Huā Shé來源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(Gunther)的幼蛇干燥尸體。歸經(jīng)歸肝經(jīng)。性味甘、咸,溫;有毒。功能主治祛風(fēng),通絡(luò),止痙。用于風(fēng)濕頑痹,麻木拘攣,中風(fēng)口歪,半身不遂,抽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