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麥斛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麥斛拼音注音Mài Hú別名

    果上葉、石豆、一掛魚、羊奶草、青蘭、單葉石棗

    來源

    為蘭科石豆蘭屬植物麥斛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.,以全草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凈曬干或蒸后曬干備用。

    性味

    甘、淡,涼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滋陰清熱,化痰止咳。用于肺燥咳嗽,肺結(jié)核咯血,熱病煩渴,扁桃體炎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2~5錢。

    備注

    (1)同屬植物廣石豆蘭Bulbophyllum kwangtungense Schtr.,性味功能與麥斛相同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麥斛拼音注音Mài Hú別名

    果上葉、一掛魚、羊奶草、鴉雀嘴、靈芝角、石楊梅、萬年桃、石棗子(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),青蘭(《中國藥植圖鑒》),子上葉、瓜子蓮、石龍石尾、七仙桃(《湖南藥物志》),小扣子蘭(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),石蚊蟲、石仙境、黃豆鞭、樓上樓(《江西草藥》),石蓮子、根上子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,石豆、石萸、單葉石棗(《福建中草藥》)。

    出處

    《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蘭科植物麥斛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附生于巖石面或樹干上。分布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湖南、江西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常綠多年生草本。莖絲狀匍匐,生絲狀須根。假鱗莖卵圓狀,形似麥粒,具縱溝,綠色,肉質(zhì),頂部生葉1片。葉呈倒卵狀長橢圓形或倒卵形,長1~3厘米,基部狹細,綠色或黃綠色,肥厚,革質(zhì),中脈凹陷。從假鱗莖側(cè)抽出具有鱗片狀鞘的短梗;梗梢開細小白色花,花徑4毫米許;外花被3片,上方1片卵圓形,短尖,側(cè)方2片較上方1片倍長,卵狀橢圓形;內(nèi)花被廣橢圓形,邊緣剪裂,唇瓣短小,卵形,肥厚,和蕊柱基部的突起聯(lián)結(jié);蕊柱短粗?;ㄆ谙募?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《閩東本草》;"入肺、胃二經(jīng)。"

    性味

    甘,涼。

    ①《貴州民間藥草》:"甘,寒,無毒。"

    ②《閩東本草》:"甘,涼。"

    ③《江西草藥》:"性寒,味甘辛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化痰,生津養(yǎng)胃。治肺熱咳嗽,勞傷咯血,心煩口渴,食欲不振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小兒驚癇,跌打損傷,疔瘡。

    ①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"上虛癆咳嗽,又治風熱咳嗽。"

    ②《湖南藥物志》:"清熱,消瘀,活血,化痰止咳。治風濕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頭暈痛,干咳,牙痛。"

    ③《閩東本草》:"清熱除煩,生津解渴。治心煩,口渴,肺熱咳嗽,大小便不利,眩暈,疔瘡。"

    ④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"潤肺化痰,滋陰養(yǎng)胃。治肺結(jié)核咳嗽,咯血,慢性氣管炎咳嗽,肺炎恢復期,慢性咽痛,慢性胃炎,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,遺精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0.5~1兩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風熱咳嗽:果上葉二錢,刺老包三錢。煎水服。

    ②治百日咳:果上葉一兩,黃連一錢,蜂蜜五錢。煎水服。

    ③治肺癆咳:果上葉五錢,白折耳五錢,燉豬肉半斤。湯和肉一次或二次服完,連服三劑。(①方以下出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

    ④治小兒驚癇,風火咳嗽聲?。乎r麥斛一兩五錢至二兩,加豬胰一個,冰糖燉服。(《閩東本草》)

    ⑤治跌打損傷,咯血:鮮麥斛水煎服。(《湖南藥物志》)

    ⑥治顏面疔:麥斛一把,加冰糖少許同杵,敷患處。(《閩東本草》)

    ⑦治瘡毒:麥斛一兩。煎水,紅糖為引,內(nèi)服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⑧治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:鮮麥斛一兩,月季花五錢。炒雞蛋一只服,白糖為引。(江西《草藥手冊》)

    ⑨治風火牙痛:鮮麥斛一至二兩。水煎,調(diào)食鹽少許服。(《福建中草藥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麥斛拼音注音Mài Hú別名

    石豆、石仙桃、魚斃草、果上葉、一掛魚、羊奶草、鴨雀嘴、石楊梅、萬年桃、石棗子、青蘭、子上葉、瓜子蓮、七仙桃、小扣子蘭、石豆蘭、石蚊蟲、樓上樓、石蓮子、根上子、石萸、單葉石棗

    英文名all-grass of Inconspicuous Bulbophyllum出處

    出自《唐本草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麥斛的全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Bulbophyllum inconspicuum Maxim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采收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附生于山林樹干或濕巖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蘇、湖南、福建、廣東、廣西、貴州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麥斛,附生植物。根狀莖纖細,質(zhì)硬。假鱗莖卵圓形,鮮時綠色,干后變黃綠色,彼此相距約1cm,基部生多數(shù)須根,頂生1葉。葉片革質(zhì),厚而脆,倒卵狀長橢圓形,長1-3cm,寬不及1cm,先端凹缺,基部楔形漸尖呈短柄,全緣,中脈明顯?;ㄝ銖募禀[莖基部一側(cè)長出,不高出葉,頂生1朵花,具數(shù)枚鞘;花小,白色,直徑4-5mm;中萼片卵圓形,先端短尖;側(cè)萼片較中萼片長約1倍,卵狀橢圓形;花瓣寬橢圓形,邊緣撕裂狀;唇瓣短小而肥厚,與合蕊柱基部的突起相聯(lián);合蕊柱短粗?;ㄆ谙募尽?/p>性狀

   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,微波狀彎曲,少分枝,長短不一,直徑約0.1cm,表面淡黃棕色,節(jié)明顯,節(jié)間長約0.1cm。假鱗莖扁長橢圓形,微彎,稍扭曲,長0.5-1.5cm,直徑2-5mm,表面黃綠色,具不規(guī)則深縱溝,葉倒卵狀長橢圓形,多已脫落?;烤叨鄶?shù)絲狀須根。質(zhì)實,體輕,易折斷。斷面角質(zhì)狀。氣微,味淡,具粘性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甘;辛;涼;無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滋陰;潤肺止咳。主肺熱咳嗽;肺癆咯血;咽喉疼痛;熱病煩渴;風濕痹痛;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;跌打損傷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6-15g,鮮品30-60g。外用:適量,搗敷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貴州民間方藥集》:止虛癆咳嗽,又治風熱咳嗽。

    2.《湖南藥物志》:清熱,消瘀,活血,化痰止咳。治風濕痛,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頭暈痛,干咳,牙痛。

    3.《閩東本草》:清熱除煩,生津解渴。治心煩,口渴,肺熱咳嗽,大小便不利,眩暈,疔瘡。4.廣州部隊《常用中草藥手冊》:潤肺化痰,滋陰養(yǎng)胃。治肺結(jié)核咳嗽,咯血,慢性氣管炎咳嗽,肺炎恢復期,慢性咽痛,慢性胃炎,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,遺精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n Chǔ Tóu Hónɡ來源藥材基源:為野牡丹科植物斑點楮頭紅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rcopyramis nepalensis Wall.var.maculata C.Y.Wu ex C.Chen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來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藏。性味淡,溫。功能主治除濕利尿,行血祛瘀,消腫。主治咳嗽,咯血,黃疸,骨折筋傷,白帶,瘡癤。用法用量0.5~1兩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。功能主治清血熱;燒灰吃,透斑疹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(去毛),2~3錢;或燒灰沖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。9~10月挖根及根莖,曬干。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。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、山東、河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剛竹(《竹譜詳錄》),又名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