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綱目》
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。
常見于江河海濱,掠取魚類為食。營巢于海岸或島嶼的巖礁上。夏季遍布于我國西部和北部,冬季遷移華南一帶。
鶚(《綱目》),又名:睢鳩(《詩經(jīng)》),王睢(《爾雅》),沸波(《淮南子》),魚鷹(《禽經(jīng)》),下窟烏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,雕雞、食魚鷹(《綱目》)。
雄鳥體長約50厘米。嘴黑,蠟?zāi)ぐ邓{(lán)色。虹膜黃色。頭頂和頸后羽毛白色,有暗褐色縱紋;頭后羽毛延長成矛狀;耳羽黑褐,形成一寬紋,向后延至頸側(cè);上體包括兩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特濃,各羽具有棕色狹端;飛羽黑褐,內(nèi)翈基部均綴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較淡,除中央一對外,各羽內(nèi)翈均轉(zhuǎn)為白色,并雜以褐色橫斑。下體白色,上胸稍雜棕褐色縱紋。腳和趾近黃色,具銳爪黑色,趾底遍生細(xì)刺,外趾復(fù)能由前向后反轉(zhuǎn),適于捕魚。雌鳥與雄鳥相似,但體形較大。頭部羽毛暗褐色,頦和喉的羽干暗褐;胸部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,羽緣為淡黃和白色。
《綱目》:"接骨。"
接骨:下窟烏骨(燒存性)、古銅錢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為末,骨斷夾縛訖,用藥一錢,以酒調(diào)下,不可過多;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
鶚、睢鳩、王睢、沸波、魚鷹、下窟烏、雕雞、食魚鷹
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鶚,雕類也,似鷹而上黃色,深目,好峙。雄雌相得,鷙而有別,交則雙翔,別則異處。能翱翔水上捕魚食,江表人呼為食魚鷹,亦啖蛇。其肉腥惡不可食。
藥材基源: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見于江、河、海濱,掠取魚類為食。營巢于海岸或島嶼的巖礁上。
資源分布:夏季遍布于我國西部和北部,冬季適移至華南一帶。
鶚,雌雄相似,雄鳥體長50cm。嘴黑,蠟?zāi)ぐ邓{(lán)色。虹膜工黃色。頭頂和頸后羽毛白色,具有暗褐色縱紋;頭后羽毛延長成矛狀;耳羽黑褐,形成一寬紋,后延至頸側(cè);上體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色重,各羽具有棕色狹端;飛羽黑褐,內(nèi)翈基部均綴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較淡,除央1 對外,各羽內(nèi)翈均轉(zhuǎn)為白色,并雜以褐色橫斑。下體白以,上胸稍雜棕褐色縱紋。腳和趾近黃色。具銳爪黑色,趾底遍生細(xì)刺,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轉(zhuǎn),適于捕魚。雌鳥體形略大,羽色較深。
腎經(jīng)
咸;平
續(xù)筋骨;消腫痛。主跌打損傷;骨折
內(nèi)服:燒存性研末,3-5g。
接骨:下窟烏骨(燒存性)、古銅錢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為末,骨斷夾縛訖,用藥一錢,以酒調(diào)下,不可過多: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
《綱目》:接骨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綱目》
來源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。
生境分布常見于江河海濱,掠取魚類為食。營巢于海岸或島嶼的巖礁上。夏季遍布于我國西部和北部,冬季遷移華南一帶。
原形態(tài)鶚(《綱目》),又名:睢鳩(《詩經(jīng)》),王睢(《爾雅》),沸波(《淮南子》),魚鷹(《禽經(jīng)》),下窟烏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,雕雞、食魚鷹(《綱目》)。
雄鳥體長約50厘米。嘴黑,蠟?zāi)ぐ邓{(lán)色。虹膜黃色。頭頂和頸后羽毛白色,有暗褐色縱紋;頭后羽毛延長成矛狀;耳羽黑褐,形成一寬紋,向后延至頸側(cè);上體包括兩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特濃,各羽具有棕色狹端;飛羽黑褐,內(nèi)翈基部均綴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較淡,除中央一對外,各羽內(nèi)翈均轉(zhuǎn)為白色,并雜以褐色橫斑。下體白色,上胸稍雜棕褐色縱紋。腳和趾近黃色,具銳爪黑色,趾底遍生細(xì)刺,外趾復(fù)能由前向后反轉(zhuǎn),適于捕魚。雌鳥與雄鳥相似,但體形較大。頭部羽毛暗褐色,頦和喉的羽干暗褐;胸部具較寬的暗褐色橫斑,羽緣為淡黃和白色。
功能主治《綱目》:"接骨。"
復(fù)方接骨:下窟烏骨(燒存性)、古銅錢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為末,骨斷夾縛訖,用藥一錢,以酒調(diào)下,不可過多;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鶚骨拼音注音è Gǔ別名鶚、睢鳩、王睢、沸波、魚鷹、下窟烏、雕雞、食魚鷹
英文名Osprey bone出處出自《本草綱目》:鶚,雕類也,似鷹而上黃色,深目,好峙。雄雌相得,鷙而有別,交則雙翔,別則異處。能翱翔水上捕魚食,江表人呼為食魚鷹,亦啖蛇。其肉腥惡不可食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鷹科動物鶚的骨胳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常見于江、河、海濱,掠取魚類為食。營巢于海岸或島嶼的巖礁上。
資源分布:夏季遍布于我國西部和北部,冬季適移至華南一帶。
原形態(tài)鶚,雌雄相似,雄鳥體長50cm。嘴黑,蠟?zāi)ぐ邓{(lán)色。虹膜工黃色。頭頂和頸后羽毛白色,具有暗褐色縱紋;頭后羽毛延長成矛狀;耳羽黑褐,形成一寬紋,后延至頸側(cè);上體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色重,各羽具有棕色狹端;飛羽黑褐,內(nèi)翈基部均綴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較淡,除央1 對外,各羽內(nèi)翈均轉(zhuǎn)為白色,并雜以褐色橫斑。下體白以,上胸稍雜棕褐色縱紋。腳和趾近黃色。具銳爪黑色,趾底遍生細(xì)刺,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轉(zhuǎn),適于捕魚。雌鳥體形略大,羽色較深。
歸經(jīng)腎經(jīng)
性味咸;平
功能主治續(xù)筋骨;消腫痛。主跌打損傷;骨折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燒存性研末,3-5g。
復(fù)方接骨:下窟烏骨(燒存性)、古銅錢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為末,骨斷夾縛訖,用藥一錢,以酒調(diào)下,不可過多: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傷續(xù)斷秘方》)
各家論述《綱目》:接骨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