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貴州本草》
為豆科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生于山野草坡、路旁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灌木,高1~3米。小枝有棱,被貼生絹毛。3出復(fù)葉;托葉小,披針形;小葉卵形或倒卵形,硬紙質(zhì),頂端小葉稍大,長4.5~6厘米,寬2.5~4.5厘米,先端圓形微凹,基部圓形稍狹,全緣,下面被柔毛;葉柄長1~3厘米。圓錐花序頂生;花柄長5~6毫米;萼5裂,狹披針形,上面2個合生,有毛;花冠深紫色,長1厘米,龍骨瓣、旗瓣和翼瓣近于等長。莢果橢圓形,被稀疏的絹毛,長5~7毫米。
性涼,味辛微苦。
解熱。治感冒發(fā)熱,以豆角柴、茴香根等分煎湯服。
西南秔子梢。
出自《貴州草藥》。
藥材基源:為藥豆科植物西南秔子梢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mpylotropis delavayi(Franch.)Schindl.[Lespedeza delavayi Franch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挖取根部,洗凈,切片,曬干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野草坡、路旁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西南秔子梢 灌木,高1-3m。小枝有棱,除小葉上面及花冠外,均被貼生絹。三出復(fù)葉;托葉小,披針形;小葉卵形或倒卵形,硬紙,頂端小葉稍大,長4.5-6cm,寬2.5-4.5cm,先端圓形,微凹,基部圓形稍狹,全緣,下面被柔毛。總狀花序密集,形成大而頂生的圓錐花序,花蝶形,長柄長5-6mm;花萼鐘狀,萼齒5裂,狹披針形,交萼筒長二倍,上面2個合生,有絹毛;花冠深紫色,無毛,長約1cm,龍骨瓣、旗瓣、翼瓣幾等長。莢果橢圓形,長5-7mm,脈紋明顯,被稀疏的絹毛。花期10月,果期10-11月。
肺經(jīng)
涼;辛;微苦
疏風(fēng)清熱。主風(fēng)熱感冒;發(fā)熱
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《貴州本草》
來源為豆科植物西南杭子梢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野草坡、路旁。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貴州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灌木,高1~3米。小枝有棱,被貼生絹毛。3出復(fù)葉;托葉小,披針形;小葉卵形或倒卵形,硬紙質(zhì),頂端小葉稍大,長4.5~6厘米,寬2.5~4.5厘米,先端圓形微凹,基部圓形稍狹,全緣,下面被柔毛;葉柄長1~3厘米。圓錐花序頂生;花柄長5~6毫米;萼5裂,狹披針形,上面2個合生,有毛;花冠深紫色,長1厘米,龍骨瓣、旗瓣和翼瓣近于等長。莢果橢圓形,被稀疏的絹毛,長5~7毫米。
性味性涼,味辛微苦。
功能主治解熱。治感冒發(fā)熱,以豆角柴、茴香根等分煎湯服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豆角柴拼音注音Dòu Jiǎo Chái別名西南秔子梢。
英文名Root of Delavay Clovershrub出處出自《貴州草藥》。
來源藥材基源:為藥豆科植物西南秔子梢的根。
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mpylotropis delavayi(Franch.)Schindl.[Lespedeza delavayi Franch.]
采收和儲藏:夏、秋季采收,挖取根部,洗凈,切片,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山野草坡、路旁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西南秔子梢 灌木,高1-3m。小枝有棱,除小葉上面及花冠外,均被貼生絹。三出復(fù)葉;托葉小,披針形;小葉卵形或倒卵形,硬紙,頂端小葉稍大,長4.5-6cm,寬2.5-4.5cm,先端圓形,微凹,基部圓形稍狹,全緣,下面被柔毛。總狀花序密集,形成大而頂生的圓錐花序,花蝶形,長柄長5-6mm;花萼鐘狀,萼齒5裂,狹披針形,交萼筒長二倍,上面2個合生,有絹毛;花冠深紫色,無毛,長約1cm,龍骨瓣、旗瓣、翼瓣幾等長。莢果橢圓形,長5-7mm,脈紋明顯,被稀疏的絹毛。花期10月,果期10-11月。
歸經(jīng)肺經(jīng)
性味涼;辛;微苦
功能主治疏風(fēng)清熱。主風(fēng)熱感冒;發(fā)熱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