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毛果矮蕉、地金蓮、地涌蓮、地蓮花
芭蕉科象腿蕉屬植物地涌金蓮Ensete lasiocarpum (Franch.) E. E. Cheesman[Musella lasiocarpa (Franch.) C. Y. Wu],以花入藥。夏季采集,曬干。
苦、澀,寒。
收斂止血。用于紅崩,白帶,便血。
3~5錢。
地金蓮、地涌蓮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
《滇南本草》
為芭蕉科植物地涌金蓮的花。夏季采集。曬干。
生于山間坡地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高大草本,高約l米。莖厚而粗,由葉鞘復(fù)疊而成。巨形葉,長橢圓形,有白粉,全緣?;?~6朵,簇生于花莖上鮮黃色苞葉內(nèi),黃色。苞葉形如蓮花。果實(shí)肉質(zhì),不開裂。
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澀。"
《滇南本草》:"治婦人白帶紅崩日久,大腸下血。又血癥日久欲脫,用之亦可固脫。"
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地金蓮、地涌蓮
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藥材基源:為芭蕉科植物地涌金蓮的花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usella lasiocarpa (Franch.) C. Y. Wu ex H.W.Li[Musa lasiocarpa Franch.;Ensete lasiocarpum(Franch.)Cheesm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花期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-2500m的山間坡地或栽于庭園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部。
地涌金蓮,多年生叢生草本,具水平向根莖。假莖矮小,高不及60cm,基徑約15cm,基部不膨大,有宿存的葉鞘。葉片長橢圓形,長達(dá)0.5m,寬約20cm,先端銳尖,基部近圓形,兩側(cè)對稱,有白粉?;ㄐ蛑绷?,直接生于假莖上,密集如球穗狀,長20-25cm,苞片干膜質(zhì),黃色或淡黃色,有花2列,每列4-5花;合生花被片卵狀長圓形,先端具5(3+2)齒裂,離生花被片先端微凹,凹陷處具短尖頭。漿果三棱狀卵形,長約3cm,直徑約2.5cm,外面密被硬毛,果內(nèi)具多數(shù)種子;種子大,扁球形,寬6-7mm,黑褐色或褐色,光滑,腹面有大而白色的種臍。
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,忌嚴(yán)寒,忌澇。宜先向陽坡地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,用分株繁殖法。春季,挖掘母株的分生小苗,按行株距1m×1m開穴,穴大小20-30cm,施基肥定植。
田間管理,生長期,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1-2次。冬季注意防寒。
大腸經(jīng)
味苦;澀;性寒
止帶;止血。主白帶;崩漏;便血
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《滇南本草》:治婦人白帶紅崩日久,大腸下血。又血癥日久欲脫,用之亦可固脫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(xué)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毛果矮蕉、地金蓮、地涌蓮、地蓮花
來源芭蕉科象腿蕉屬植物地涌金蓮Ensete lasiocarpum (Franch.) E. E. Cheesman[Musella lasiocarpa (Franch.) C. Y. Wu],以花入藥。夏季采集,曬干。
性味苦、澀,寒。
功能主治收斂止血。用于紅崩,白帶,便血。
用法用量3~5錢。
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地涌金蓮拼音注音Dì Yǒnɡ Jīn Lián別名地金蓮、地涌蓮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
出處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為芭蕉科植物地涌金蓮的花。夏季采集。曬干。
生境分布生于山間坡地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原形態(tài)高大草本,高約l米。莖厚而粗,由葉鞘復(fù)疊而成。巨形葉,長橢圓形,有白粉,全緣?;?~6朵,簇生于花莖上鮮黃色苞葉內(nèi),黃色。苞葉形如蓮花。果實(shí)肉質(zhì),不開裂。
性味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澀。"
功能主治《滇南本草》:"治婦人白帶紅崩日久,大腸下血。又血癥日久欲脫,用之亦可固脫。"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3~5錢。
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地涌金蓮拼音注音Dì Yǒnɡ Jīn Lián別名地金蓮、地涌蓮
英文名airyfruit Musella, Flower of Hairyfruit Musella出處出自《滇南本草》
來源藥材基源:為芭蕉科植物地涌金蓮的花。
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Musella lasiocarpa (Franch.) C. Y. Wu ex H.W.Li[Musa lasiocarpa Franch.;Ensete lasiocarpum(Franch.)Cheesm.]
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花期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海拔1500-2500m的山間坡地或栽于庭園。
資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至西部。
原形態(tài)地涌金蓮,多年生叢生草本,具水平向根莖。假莖矮小,高不及60cm,基徑約15cm,基部不膨大,有宿存的葉鞘。葉片長橢圓形,長達(dá)0.5m,寬約20cm,先端銳尖,基部近圓形,兩側(cè)對稱,有白粉?;ㄐ蛑绷?,直接生于假莖上,密集如球穗狀,長20-25cm,苞片干膜質(zhì),黃色或淡黃色,有花2列,每列4-5花;合生花被片卵狀長圓形,先端具5(3+2)齒裂,離生花被片先端微凹,凹陷處具短尖頭。漿果三棱狀卵形,長約3cm,直徑約2.5cm,外面密被硬毛,果內(nèi)具多數(shù)種子;種子大,扁球形,寬6-7mm,黑褐色或褐色,光滑,腹面有大而白色的種臍。
栽培生物學(xué)特性,喜溫暖濕潤氣候,忌嚴(yán)寒,忌澇。宜先向陽坡地栽培。
栽培技術(shù),用分株繁殖法。春季,挖掘母株的分生小苗,按行株距1m×1m開穴,穴大小20-30cm,施基肥定植。
田間管理,生長期,中耕除草2-3次,追肥1-2次。冬季注意防寒。
歸經(jīng)大腸經(jīng)
性味味苦;澀;性寒
功能主治止帶;止血。主白帶;崩漏;便血
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,10-15g。
各家論述《滇南本草》:治婦人白帶紅崩日久,大腸下血。又血癥日久欲脫,用之亦可固脫。
摘錄《中華本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