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倒根蓼

    拼音注音Dǎo Gēn Liǎo別名

    白山拳參、重樓、草河車、倒根草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蓼科植物倒根蓼的根莖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Polygonum.ochotense V.Pettr.ex Kom.

    采收和儲藏:夏季采挖根莖,除去莖葉及須根,洗凈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高山帶火山灰質(zhì)石礫荒原或高山石縫間。

    資源分布:我國分布于東北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多年生草本,高10-40cm。根莖粗,呈鉤狀彎曲,黑褐色,密生殘存的老莖葉及托葉鞘,多須根。莖直立,有4-6節(jié),無毛。托葉鞘膜質(zhì),褐銹色,圓筒狀,上部稍寬,先端斜形?;~有長柄,柄長7-8cm,上部有下延的葉翅,葉片狹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,長3-7.5cm,寬1-3cm,先端漸尖,基部圓形或微心形,全緣或微波狀緣,下面密被短柔毛;莖生葉有短柄或無柄,上部葉三角狀披針形,無柄,基部心形,抱莖,最上部葉甚小,線狀或刺毛狀,有時無。穗狀花序單生莖頂,粉紅色,圓柱狀,粗短,密花;苞片干膜質(zhì)狀,銹色,橢圓形或廣卵形,先端尾尖;花被5深裂,裂片長圓形或橢圓形,長約3mm;雄蕊8,花藥紫堇色;雄蕊1,花柱3,細長。瘦果三棱形?;ㄆ?-8月,果期8-9月。

    性味

    苦;性微寒;有小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化痰止咳;清熱解毒;涼血止血。主咳嗽痰多;痢疾;腹瀉;癰瘡腫毒;牙齦腫痛;口糜;崩漏;痔瘡出血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5-10g,鮮品15-25g。外用:適量,煎水含漱;或用醋磨汁涂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拼音注音Bān Diǎn Hǔ ěr Cǎo英文名blotch saxifrag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虎耳草科植物斑點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......
  • 來源虎耳草科斑瓣虎耳草Saxifraga takedana Nakai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西藏。性味淡,溫。功能主治除濕利尿,行血祛瘀,消腫。主治咳嗽,咯血,黃疸,骨折筋傷,白帶,瘡癤。用法用量0.5~1兩。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ān Zhú Ké別名斑竹衣出處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籜。功能主治清血熱;燒灰吃,透斑疹。用法用量內(nèi)服:煎湯(去毛),2~3錢;或燒灰沖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斑竹殼拼音注音B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斑竹根拼音注音Bān Zhú Gēn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根莖及根。9~10月挖根及根莖,曬干。生境分布栽培于庭園或野生山間。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、山東、河南、廣西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剛竹(《竹譜詳錄》),又名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ān Zhú Huā出處《重慶草藥》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剛竹的花。功能主治治猩紅熱,用斑竹花二兩,煎水服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