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蟶殼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蟶殼拼音注音Chēnɡ Ké出處

    《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竹蟶科動物縊蟶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①《綱目拾遺》:"治喉風急痹。"

    ②《泉州本草》:"治胃病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煅存性研末入散劑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或吹喉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咽喉一切急癥:蟶殼置瓦上,日曬夜露,經(jīng)年取下,色白如雪,搗細,水漂凈,末,曬干,同冰片吹喉。(《萬選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蟶殼拼音注音Chēnɡ Ké別名

    蟶子殼

   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竹蟶科動物縊蟶一籌莫展竹蟶、大竹蟶、細長竹蟶等的貝殼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1.Sinonwvacula constricta(Lamarch)2.Solen gouldii Conrad3.Solen grandis Dunker4.Solen gracilis Phlippi

    采收和儲藏:捕得后,洗凈泥沙,去肉收集貝殼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1.喜棲息于鹽度較低的河口附近或有少量淡水流入的內(nèi)灣,埋棲于中、低潮區(qū)軟泥沙灘,一般潛入深度為100-200mm。主要以硅藻為食料。雌雄異體,繁殖期為8-11月。

    2.生活于潮間帶中、下區(qū)至淺海的沙質(zhì)海底。埋棲深度200-300mm。雌雄異體,春、夏季之交流電繁殖。

    3.生活于潮間帶中、下區(qū)和淺海的泥沙灘,埋棲深度300-500mm,洞穴斜,與地面約成70°-80°角。

    4.生活于潮間帶中、下區(qū)及淺海泥沙灘,埋棲深度約300mm。

    資源分布:1.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,浙江、福建等地已人工養(yǎng)殖。

    2.我國南馮沿海均有分布。

    3.我國沿海均有分布。

    4.我國分布于北部沿海(連云港以北)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1.縊蟶,貝殼長圓柱形,薄而脆,幾半透明,一般殼長40-85mm,高約為長的1/3,寬為長的1/5-1/4。殼頂略靠背緣前端,約殼長的1/3處。背腹緣近平行,前后端稍圓,兩殼關(guān)閉時前端開口。于殼頂稍后有棕黑色的紡錘狀韌帶,短而突出。自殼頂起斜向腹緣的中央部有一條凹溝,故名縊蟶。殼表被有一層黃綠色殼皮,頂部殼皮常脫落而呈白色。生長線明顯。殼內(nèi)面白色,殼頂下面有與殼表斜溝相應(yīng)的隆起。鉸合部小,左殼具3枚主齒,中央1枚較強大,分叉;右殼具2枚主齒,前面1枚與殼面垂直,后面1枚向后傾斜。外套痕顯著,外套竇寬、深,前端呈圓形。閉殼肌痕三角形,前痕較小;后痕較大。足部發(fā)達,兩側(cè)扁,呈斧狀,尖端平,形成一橢圓形的跖面。水管2條,長而分開,末端均有觸手。

    2.長竹蟶,貝殼窄而長,質(zhì)脆薄,一般殼長50-120mm,長為高的6-7倍。殼頂位于殼的最前端,不突出,兩殼包合呈竹筒狀,前后端開口。殼前緣呈截形,略傾斜;后端稍圓,背腹緣直,或腹緣中部微凹,相互平行。外韌帶黃褐色,狹長,約為殼長的1/5。殼面有黃褐色殼皮,光滑。生長線細勻,自前緣始似與腹緣平行;近背緣處呈下垂弧形,后端有時成褐襞。殼內(nèi)面白色或淡黃色。鉸合部小,每殼各有主齒1枚。外套痕極細長,與韌帶幾相等;后閉殼骨痕呈弓形。足發(fā)達,細長,呈柱狀。

    3.大竹蟶,貝殼呈竹筒狀,質(zhì)薄脆,一般殼長72-140mm,長為高的4-5倍。與長竹蟶大同小異。殼表面凸,被黃褐色殼皮。腹緣及后端殼皮向殼蛤包卷。生長線明顯,有時有淡紅色的彩色帶。殼內(nèi)面白色或稍帶淡紅紫色。各肌痕明顯,前閉殼肌痕長形;后閉殼肌痕略呈三角形,足發(fā)達,前端尖,左右扁。水管短而粗。兩小管愈合,由若干環(huán)節(jié)組成,末端有觸手。

    4.細長竹蟶,貝殼較細長,質(zhì)極薄脆,一般殼長65-124mm,長為高的6-12倍,殼表被褐綠色殼皮,并具深色條紋數(shù)條。生長線與殼背緣幾乎垂直。殼表對角線不達貝殼的最末端邊緣。余與長竹蟶近似。

    性狀

    性狀鑒別(1)縊蟶殼,貝殼類長方形。殼長40-85mm,殼寬13-26mm。殼頂位于背緣前端約1/3處,背腹緣近于平行,前、后端圓形。外表面生長線明顯,自殼頂至腹緣有一條微凹的斜溝,被有黃綠色的外皮;內(nèi)表面白色或淡黃色,鉸合部小,右殼具主齒2枚,左殼具主齒3枚,中央1枚大而分叉。質(zhì)硬而脆。味微咸。

    (2)長竹蟶殼,貝殼長方形。殼長50-120mm,長為殼寬的6-7倍,背腹緣幾平行,前端截形,后端圓形。外表面光滑,被有黃褐色外皮,生長線明顯,呈弧形;內(nèi)表面白色或淡黃色,鉸合部小,左、右殼各具主齒1枚。質(zhì)薄脆,易碎。味微咸。

    (3)大竹蟶殼,貝殼長方形。殼長72-140mm,長為寬的4-5倍。背腹緣平行,前端斜截形,后端圓形,有時顯淡紅色的彩色帶;內(nèi)表面白色或淡紅色,鉸合部小,左、右殼各具主齒1枚。質(zhì)薄脆,易碎。氣味咸。

    (4)細長竹蟶殼,貝殼長方形,殼長65-124mm,長為寬的6-7倍。背腹緣平行,前、后端均平截。外表面被褐綠色外皮,可見深色紋數(shù)條,生長線與殼背緣幾呈垂直。內(nèi)表面白色或淡黃然,鉸合部小,左、右殼各具主齒1枚。質(zhì)薄脆,易碎。味微咸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肺;胃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咸;性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和胃;消腫。主胃?。谎屎砟[痛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煅布性研末入散劑,3-6g。外用:適量,研末調(diào)敷或吹喉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治咽喉一切急癥: 蟶殼置瓦上,日曬夜露,經(jīng)年取下,色白如雪,搗細,水漂凈,末,曬干,同冰片吹喉。(《萬選方》)

    各家論述

    1.《綱目拾遺》:治喉風急痹。

    2.《泉州本草》:治胃病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寸金草拼音注音Cùn Jīn Cǎo出處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寸金草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凈曬干。生境分布生于荒地、路邊。分布于云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原形態(tài)多年生草本,高約33厘米。根叢生,長約10~12厘米。莖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ónɡ Shù Jué英文名Harland's Chien Fern出處始載于《植物分類學(xué)報》。來源藥材基源:為烏毛蕨科植物崇澍蕨的根莖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hienioperis harlandii (Hook. 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ān Wū別名烏頭、五毒根英文名RADIX ACONITI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. 的干燥母根。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,除去子根、須根及泥沙,曬干。性狀本品呈不規(guī)則的圓錐形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川烏頭拼音注音Chuān Wū Tóu別名川烏(《金匱要略》)出處侯寧極《藥譜》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(栽培品)的塊根。夏至至小暑間挖出全株,除去地上部莖葉,然后將子根摘下,與母根分開,抖凈泥土,曬干。生境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、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uān Dǎnɡ Shēn別名天寧黨參、巫山黨參、單枝黨參英文名Szechwan Asiabell Root來源為桔梗科植物川黨參Codonopsis tangshen Oliv. 的根。生境分布生于山地林邊或灌叢中。產(chǎn)于四川、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