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茶樹根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茶樹根拼音注音Chá Shù Gēn出處

    《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為山茶科植物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新鮮根含水蘇糖、棉子糖、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等糖類,并含少量多酚化合物(黃烷醇等)。葉、枝、莖都含黃烷醇與咖啡堿,含量都是從葉到莖,自上而下依次減少,莖含多量l-表兒茶精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平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心臟病,口瘡,牛皮癬。

    《救生苦?!?"治口爛,茶樹根煎湯代茶,不時飲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~2兩。

    復方

    治牛皮癬:茶樹根一至二兩。切片,加水煎濃。每日二至三次空腹服。(《全展選編》皮膚科》)

    臨床應用

    ①用于風濕性、高血壓性及肺原性心臟病

    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。據(jù)12例觀察,一般服藥3~7天后心悸、氣短及睡眠不好等即逐步改善;尿量增多,約3~5天開始浮腫逐漸消退;血壓恢復正常,胸透復查,心臟陰影較治前有明顯縮小或改善。未見不良反應或中毒現(xiàn)象。是否可代替洋地黃類制劑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用法:挖取10年以上的茶葉樹根(愈老愈佳),洗凈切片,每劑1~2兩,加適量糯米酒及清水置于瓦罐或瓷罐中以文火煎熬;亦可先用水煎成濃汁后再加糯米酒煮,無糯米酒單用水煎亦可。風濕性心臟病加楓荷梨1兩、萬年青2錢,高血壓性心臟病加錦雞兒1兩,共煎。每晚睡前頓服。

    ②治療冠心病

    老茶樹根1兩,余甘根1兩,茜草根5錢,每日1劑,水煎服。每周服藥6天,連服4周為一療程。觀察20例,服藥二療程。結果有心絞痛的17例中,顯效6例,改善8例,基本無效3例。合并高血壓者12例,顯效3例,改善7例,基本無效2例。心悸、胸悶、頭暈、頭痛、氣急、肢麻等自覺癥狀,半數(shù)以上病例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減輕。部分病例尿量增多,食欲、睡眠轉佳。心電圖不正常的14例中,顯效2例,好轉4例,無變化7例。加重1例。膽甾醇)200毫克%的8例中,7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(4例下降值為20~40毫克%,3例下降10毫克%以下),1例上升(20毫克%)。副作用:服藥過程中部分病人覺胃部不適,惡心。

    ③治療心律不齊

    用復方茶樹根片觀察冠心病、心肌炎后遺癥等所致的心律不齊(包括室上性早搏、室性早搏、竇性心動過緩等)共30例,結果顯效(癥狀消失,聽診恢復正常,心電圖在正常范圍)13例,有效(自覺癥狀與聽診或心電圖好轉)7例,無效10例。有效病例半數(shù)以上在2~4周內(nèi)獲效。初步觀察,以對室上性早搏、室性早搏療效較著,而對竇房阻滯、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及持久性房顫等似無效果。制劑及用法:復方茶樹根片每片含老茶樹根煎膏粉285毫克(相當生藥5克),路丁10毫克,B6_5毫克。一般每次2片,日服3次;部分病例于無效后增加至每次3片或4片。服后一般無明顯副作用,部分病員引起失眠,少數(shù)患者覺胃脘不適,但加用胃舒平后即可緩解,能繼續(xù)服藥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茶樹根拼音注音Chá Shù Gēn英文名Tea root出處

    出自《本草綱目拾遺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山茶科植物茶Camellia sinensis(L.)O.Kuntze[Thea sinensis L.]的根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Camellia sinensis(L.)O.Kuntze[Thea sinensis L.]

    采收和儲藏:全年均可采挖,鮮用或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原產(chǎn)我國南部,現(xiàn)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廣為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茶 常綠灌木,高1-3m;嫩枝、嫩葉具細柔毛。單葉互生;葉柄長3-7mm;葉片薄革質(zhì),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,長5-12cm,寬1.8-4.5cm,先端短尖或鈍尖,基部楔形,邊緣有鋸齒,下面無毛或微有毛,側脈約8對,明顯?;▋尚裕咨枷?,通常單生或2朵生于葉腋;花梗長6-10mm,向下彎曲;萼片5-6,圓形,被微毛,邊緣膜質(zhì),具睫毛,宿存;花瓣5-8,寬倒卵形;雄蕊多數(shù),外輪花絲合生成短管;子房上位,被絨毛,3室,花柱1,頂端3裂。蒴果近球形或扁形,果皮革質(zhì),較薄。種通常1顆或2-3顆,近球形或微有棱色?;ㄆ?0-11月,果期次年10-11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新鮮根含水蘇糖、棉子糖、蔗糖、葡萄糖、果糖等糖類,并含少量多酚化合物(黃烷醇等)。葉、枝、莖都含黃烷醇(Flavanol)與咖啡堿(Caffeine),含量都是從葉到莖,自上而下依次減少,莖含多量l-表兒茶精(l-Epicate-chin)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腎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苦;涼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強心利尿;活血調(diào)經(jīng);清熱解毒。主心臟??;水腫;肝炎;痛經(jīng);瘡瘍腫毒;口瘡;湯火灼傷;帶狀皰疹;牛皮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煎湯,15-30g,大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適量,水煎熏洗,或磨醋涂患處。

    復方

    治牛皮癬:茶樹根一至二兩。切片,加水煎濃。每日二至三次空腹服。(《全展選編·皮膚科》)

    臨床應用

    1.用于風濕性、高血壓性及肺原性心臟病,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。據(jù)12例觀察,一般服藥3-7天后心悸、氣短及睡眠不好等即逐步改善;尿量增多,約3-5天開始浮腫逐漸消退;血壓恢復正常,胸透復查,心臟陰影較治前有明顯縮小或改善。未見不良反應或中毒現(xiàn)象。是否可代替洋地黃類制劑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用法:挖取10年以上的茶葉樹根(愈老愈佳),洗凈切片,每劑1-2兩,加適量糯米酒及清水置于瓦罐或瓷罐中以文火煎熬;亦可先用水煎成濃汁后再加糯米酒煮,無糯米酒單用水煎亦可。風濕性心臟病加楓荷梨1兩、萬年青2錢,高血壓性心臟病加錦雞兒1兩,共煎。每晚睡前頓服。

    2.治療冠心病: 老茶樹根1兩,余甘根(PhyelanthusemblicaL.)1兩,茜草根5錢,每日1劑,水煎服。每周服藥6天,連服4周為一療程。觀察20例,服藥二療程。結果有心絞痛的17例中,顯效6例,改善8例,基本無效3例,合并高血壓者12例,顯效3例,改善7例,基本無效2例。心悸、胸悶、頭暈、頭痛、氣急、肢麻等自覺癥狀,半數(shù)以上病例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減輕。部分病例尿量增多,食欲、睡眠轉佳。心電圖不正常的14例中,顯效2例,好轉4例,無變化7例,加重1例。膽甾醇200mg%的8例中,7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(4例下降值為20-40mg%,3例下降10mg%以下),1例上升(20mg%)。副作用:服藥過程中部分病人覺胃部不適,惡心。

    3.治療心律不齊: 用復方茶樹根片觀察冠心病、心肌炎后遺癥等所致的心律不齊(包括室上性早搏、室性早搏、竇性心動過緩等)共30例,結果顯效(癥狀消失,聽診恢復正常,心電圖在正常范圍)13例,有效(自覺癥狀與聽診或心電圖好轉)7例,無效10例。有效病例半數(shù)以上在2-4周內(nèi)獲效。初步觀察,以對室上性早搏、室性早搏療效較著,而對竇房阻滯、Ⅲ房室傳導阻滯及持久性房顫等似無效果。制劑及用法:復方茶樹根片每片含老茶樹根煎膏粉285mg(相當生藥5g),路丁10mg,B6 5mg。一般每次2片,日服3次;部分病例于無效后增加至每次3片或4片。服后一般無明顯副作用,部分病員引起失眠,少數(shù)患者覺胃脘不適,但加用胃舒平后即可緩解,能繼續(xù)服藥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救生苦?!罚褐慰跔€,茶樹根煎湯代茶,不時飲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蘇梗拼音注音Bái Sū Gěnɡ出處《中藥形性經(jīng)驗鑒別法》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白蘇的莖。秋季果實成熟時,割取老莖,除去果實及枝葉,曬干。生境分布產(chǎn)江蘇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性狀干燥的莖,葉片大多脫落,常帶有果穗。莖圓角四方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Bāo Jīn Gǔ Cǎo別名甜格宿宿草來源唇形科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 Maxim.,以全草入藥。生境分布河北、山西、甘肅、青海、四川、西藏。性味苦,寒。功能主治解熱消炎,活血消腫。主治癆傷咳嗽,吐血氣癰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白苣拼音注音Bái Jù別名生菜(《千金·食治》),石苣(《綱目》),千層剝(《植物名實圖考》)。出處《千金·食治》來源為菊科植物萵苣的栽培種-白苣的莖、葉。原形態(tài)植物形態(tài)詳“萵苣“條。歸經(jīng)《本草求真》:“入腸、胃?!靶晕犊?.....
  • 拼音注音Bái Yīnɡ別名白毛藤、白草、毛千里光、毛風藤、排風藤、毛秀才、葫蘆草、金線綠毛龜來源本品為茄科茄屬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. [S. dulcamara L. var. lyratum (Thunb.......
  • 《中國藥典》:白茅根拼音注音Bái Máo Gēn別名絲茅草、茅草、白茅草、茅草根英文名RHIZOMA IMPERATAE來源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. var. major (Nees)C. 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