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漢張仲景的《傷寒論》《金匱要略》,是中醫(yī)臨床治療學的基本讀物,歷來稱為經典著作,所以書內所用方劑又稱為經方。近代著名中醫(yī)曹穎甫,名 家達,號 拙巢(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),治醫(yī)專宗張仲景,深研這二部書,以善用經方聞于時。生平醫(yī)案,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,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,搜集見聞,發(fā)揮心得,逐案說解、闡發(fā),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。通過曹氏審閱后,復逐案加以評語,師生商討,從實踐到理論,相互琢磨,名其書曰《經方實驗錄》,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,再版于一九四七年。解放以來,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,我們現在重加整理,刪去其說解蕪冗者,修飾其詞句未妥者,仍分上、中、下三卷,共計九十二案,內有十六案,標明為附列門人醫(yī)案?!耖g中醫(yī)志愿編撰組
馬云。內論五臟六腑之風。故名。后世論風。當祖此篇。奈以中風及癘風偏枯。各立為一門。致使后人視中風為重。傷風為輕。不知此篇曰中曰傷。無以異也。汪昂云。按風論痹論痿論。分為三篇。病源不同。治法亦異。今世多混同論治。故丹溪著論辨之。
或為寒中
吳此下。補或為瘍?;驗椴蝗识洹7且?。(詳具于下文。)
癘風
熊音。癘。音例。吳云。利賴二音。張云。癩同。
或為偏枯
滑云。偏枯。當作偏風。下文以春甲乙云。則為偏風。是也。
或為風也
千金。作或為賊風?;?。或當作均。高云?;驗轱L病之無常。簡按下文有腦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。恐為風之間。有脫字。
栗
樓云。。陀骨切。忽忘也。(見集韻)栗。懼也。。熊音。他對切。考字書。并無振寒之義。甲乙作解。于文理為要。
名曰寒熱
簡按脈要精微論云。風成為寒熱。并謂虛勞寒熱。即后世所謂風勞也。
寒中
張云。蓋風雖陽邪。氣則寒肅。是風之與寒。名為同類。但有陰陽之辨耳。歲露篇曰。四時八風之中人也。故有寒暑。寒則皮膚急。而腠理閉。暑則皮膚緩。而腠理開。所以病變若此。
風氣與太陽俱入云云
高云。風之傷人。或為癘風者。乃風氣與太陽。俱入行諸太陽之脈俞。脈。
經脈也。俞。穴也。太陽之氣主通體。今行諸脈俞。而散于通體分肉之間。
分肉。分腠之肌肉也。散于分肉。更與周身之衛(wèi)氣相干。風氣行于脈俞。散于分肉。干于衛(wèi)氣。則正氣不能通貫。其道不利。其道不利。故使肌肉憤然脹。而有瘍。瘍。癘瘍也。此肌肉有瘍。因脈外之衛(wèi)氣。有所凝而不行。故其肌肉癘瘍。而亦有不仁也。簡按此以下。至有不仁也。諸家并為論瘍及不仁。故吳于篇首。補為瘍?yōu)椴蝗识?。而高獨接下文。為癘證之瘍及不仁。文理相貫。頗覺勝于前注。今從之。
與衛(wèi)氣相干
甲乙。作悍邪時與衛(wèi)氣相干。
肌肉憤而有瘍
熊音。憤。音忿。發(fā)也。。充人反。瘍。以章反。瘡也。吳云。憤。腫起也。
瘍。癰毒也。簡按王注生氣通天論痤字云。謂色赤憤。亦腫起之義。巢源諸癩候云。肉如桃核小棗。蓋謂此類也。
有榮氣熱
趙府本。熊本。氣。作衛(wèi)?;啤S凶盅?。。腐同。此段。當作風寒客于脈而不去。
名曰癘風。癘者。榮衛(wèi)熱。其氣不清。故使鼻柱壞。而色敗皮膚瘍潰。簡按此未知果是否。錄以存一說。長刺節(jié)論云。病大風。骨節(jié)重。須眉墮。名曰大風。刺肌肉為故。汗出百日。刺骨髓。汗出百日。凡二百日。發(fā)眉生而止針。又四時氣篇云。癘氣者。素刺其腫上。已刺以銳針針其處。按出其惡氣。腫盡乃止。常食方食。
無食他食。并與此節(jié)相同。曰大風。曰癘氣。即癘之謂耳。
或名曰寒熱
滑本。刪此五字。簡按此衍文。諸注屬強解。
以春甲乙云云
以下五十七字。吳移下文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之上。近是。
傷于邪者為脾風
甲乙。邪。作風。
中于邪者為肺風
甲乙。中。作傷。邪。作風。下同。
亦為臟腑之風
簡按馬吳張仍王注。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。亦為臟腑之風二句。為偏風之所由。志高則接上文四時五臟之風為一節(jié)。以亦字考之。志高為是。高云。各以五行之時日受邪。而五臟之氣應之。則為五臟之風。若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穴。傷其經脈。亦為臟腑之風。既曰傷于風。復曰傷于邪。以明風者邪氣也。
既曰傷于邪。復曰中于邪。以明傷者中之謂也。此申明或內至五臟六腑。而為臟腑之風者如此。
各入其門戶
志。圈各上為別段。注云。此論風邪偏客于形身。而為偏風也。門戶者。血氣之門戶也。簡按刺節(jié)真邪論云。虛邪偏客于身半。其入深。內居榮衛(wèi)。榮衛(wèi)稍衰。則真氣去。邪氣獨留。發(fā)為偏枯。
由之推之。門戶。即榮衰弱之處。志。以為血氣之門戶。近是。
偏風
神巧萬全方云。經有偏風候。又有半身不遂候。又有風偏枯候。此三者。大要同。而古人別為之篇目。蓋指風則謂之偏風。指疾則謂之半身不遂。其肌肉偏小者。呼為偏枯。
腦風
吳云。腦痛也。簡按醫(yī)說云。腦風。頭旋偏痛。圣濟總錄云。腦戶者。督脈足太陽之會也。
風邪客搏其經?;恍小t腦髓內弱。故項背怯寒。而腦戶多冷也。方具于十五卷。
風入頭
甲乙注。一本作頭系。高本。。作系。云。風入目系。而至于頭。則入目之門戶。而為目風。簡按改作系。若不作頭系。則頭字無著落。今據甲乙注改頭系。頭系。乃頭中之目系。
目風
吳云。目痛也。張云?;蛲椿虬W?;蜓酆6凤L羞澀也。
漏風
張云。酒性溫散。善開玄府。酒后中風。則汗漏不止。故曰漏風。病能論。謂之酒風。
內風
吳云。今人遺精咳血。寢汗骨蒸。內風之所致也。簡按評熱病論云。勞風。法在肺下。與內風迥別。王注恐誤。張氏醫(yī)通云。入房汗出中風。嗽而面赤。內經謂之內風。脈浮緊。小青龍。脈沉緊。真武湯。
新沐
吳云。沐。濯首也。張云。一曰沐浴。簡按和劑局方。有洗頭風。證治要訣。于窗罅間梳洗。
卒然如中。呼為檐風。此亦首風之屬也。
腸風
馬云。風久入于其中。則為腸風。其食有時不化而出也。簡按吳張并為腸風下血之證。非也。
泄風
高云。久風外在腠理。則為隱疹之泄風。簡按此金匱要略所論。與本篇泄風不同。當考下文。
(金匱云。風氣相搏。風強則為隱疹。身體為癢。癢為泄風。久為痂癩。)張云。自上文風氣循風府而上。至此。共七種。所以明或為風也。故有其病各異。其名不同之義。
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
然。千金。作焉。滑本。刪致以下五字。
其病能
張云。凡致病之害。皆謂之能。志云。病能者。謂臟氣受邪。能為形身作病也。馬云。能。
耐同。簡按義具于病能篇。
然
馬。吳。。音駢。廣雅云。。白也。王注原于玉篇。
晝日則差
馬云。差。瘥同。吳云。晝日起。則肺葉垂而順。故病瘥。暮而臥。則肺葉壅而脹。故病甚。志云。晝則陽氣盛。而勝邪。暮則氣衰。故病甚也。簡按王注為是。
診在眉上其色白
馬云。靈樞五色篇。以為闕中者肺也。高云。其診視之部。在眉上闕庭之間。其色然白者。是也。志云。始言然白。而復曰診在眉上。其色白。有似乎重見矣。所謂然白者。謂肺氣受風。
而臟氣之見于外也。所謂診在眉上。其色白者。謂五臟之病色。見于面也。簡按當從高注。下文四臟義并同。
焦絕
馬云。心受邪。正在中。故上中下三焦之氣。升降頗難。而似有阻絕也。張云。唇舌焦燥。津液干絕也。簡按未詳。張據王義。姑從之。
善怒嚇赤色
甲乙。無嚇字。作色赤。樓云。嚇字。衍。高云。木火相生。故善以怒而嚇人。簡按莊子秋水云。鴟得腐鼠。雛過之。仰而視之曰嚇。司馬云。怒其聲。恐其奪己也。又五臟之風。言情志者。唯心肝二臟耳。而于肝則云善悲。又云善怒。并為可疑。今且仍王注。
診在口
高本??凇W魃?。注云。舌。舊本訛口。今改。
時憎女子
吳云。肝脈環(huán)陰器。肝氣治。則悅色而欲女子。肝色衰。則惡色而憎女子。
然
張云。浮慘貌。簡按同。義具于評熱病論。
脊痛
甲乙。脊上。有腰字。
其色
志云。恐后人認為一色。故曰蒼。曰。曰然。曰微黃。大意與五臟生成篇之論色同。。
煙煤黑色也。
肌上
高本。肌。作HT。注云。HT。舊本訛肌。今改。肌。兩頰肉也。肌上。顴也。顴。腎所主也。
簡按說文。肌。頰肉也。五閱五使篇云。腎病者。顴與顏黑。高注確有所據。然幾通用。故作饑。作機。
則肌不必改HT。
胃風
簡按此腹中論所謂鼓脹之屬。與和劑局方胃風湯之胃風。醫(yī)說不伏水土之胃風不同。圣濟總錄有治方。具于十七卷。
失衣則脹
吳云。風寒助邪。脈益凝澀。故今脹。張云。失衣則陽明受寒于外。故為脹。簡按王注中熱??终`。
食寒則泄
千金。泄上。有洞字。似是。
診形瘦而腹大
高云。猶言診其形色則瘦。診其腹上則大。以明五臟診色。六腑診形之義。
先風一日
志云。風者。天之陽氣。人之陽氣。以應天之風氣。諸陽之氣。上出于頭。故先一日則病甚。男兆璜曰。風將發(fā)而所舍之風亦發(fā)。故先一日病甚。人氣之通于天也。張云。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。
是以至其風日。則病少愈。圣濟總錄云。陽之氣。以天地之疾風名之。風行陽化。頭者。諸陽之會。與之相應也。方具于十五卷。
漏風
圣濟總錄云。食酒中風。則為漏風。漏風之狀云云。又曰。身熱解墮。汗出如浴。惡風少氣。
病名酒風。(出病能論。)夫酒所以養(yǎng)陽。酒入于胃。與谷氣相薄。熱盛于中。其氣悍。與陽氣俱泄。使人腠理虛而中風。令人多汗。惡風不可單衣。其喘息而少氣者。熱重于肺??陀谄っ病?诟缮瓶收摺:钩龆?。
而亡津液故也。解墮而不能勞事者。精氣耗竭。不能營其四肢故也。謂之漏風者。汗出不止。若器之漏。久而不治。轉為消渴。方具于十三卷。
常不可單衣
汪昂云。汗多腠疏。故常畏寒。馬注。作畏熱雖單衣亦欲卻之。昂按既云畏熱。下何以又言惡風乎。高云。多汗表虛。欲著復衣。故常不可單衣也。
甚則身汗
高本。身。作自。注云。自汗。舊本訛身汗。今改。食則汗出者。言身若無汗。食入則汗出也。甚則自汗者。言身或多汗。甚則自汗也。甚。猶多也。簡按不必改自汗。義自通。
泄風之狀
簡按上文。久風入中。則為腸風飧泄。外在腠理。則為泄風。本節(jié)則云。多汗。汗出泄衣上。蓋此其汗泄。甚于漏風。新校正。據千金改內風。難必矣。
上漬其風
吳云。上漬。半身之上。汗多如浸漬也。志。四字為一句。注云。泄衣上則身濕。既濕且冷。一如水漬。而有風。故曰上漬其風也。簡按四字未詳?;蚩质茄芪摹!饏窃啤4瞬患澳X風目風內風腸風飧泄者。古亡之也。言胃風。而上文未嘗及者。亦上文亡之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