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 病機論第七

    作者: 劉完素

    論曰。察病機之要理。施品味之性用。然后明病之本焉。故治病不求其本。無以去深藏之大患。故掉眩收引郁腫脹諸痛癢瘡。皆根于內(nèi)。夫百病之生也。皆生于風(fēng)寒暑濕燥火。以知化之變也。經(jīng)言盛者瀉之。虛者補之。余錫以方士。而方士用之。尚未能十全。余欲令要道必行。桴鼓相應(yīng)。猶拔刺雪污。工巧神圣。可得備聞。靈樞經(jīng)曰。刺深而猶可拔。污深而猶可雪。莊子曰。雪猶洗也。岐伯曰。審察病機。無失氣宜。此之謂也。

    黃帝曰。愿聞病機何如。岐伯曰。諸風(fēng)掉眩。皆屬于肝。少慮無怒。風(fēng)勝則動。肝者罷極之本?;曛右病F淙A在爪。其充在筋。以生血氣。其味酸。其色蒼。為將軍之官。謀慮出焉。此為陰中之少陽。通于春氣。其脈弦。王注曰。肝有二布葉一小葉。如木甲拆之狀。故經(jīng)所謂其用為動。乃木之為動?;鹛^之政。亦為動。蓋火木之主暴速。所以掉眩也。掉搖也。?;鑱y也。旋運皆生風(fēng)故也。是以風(fēng)火皆屬陽。陽主動。其為病也。胃脘當(dāng)心痛。上支兩脅。隔咽不通。食飲不下。

    甚則耳鳴眩轉(zhuǎn)。目不識人。善暴僵仆。里急戾。脅痛嘔泄。甚則掉眩巔疾。兩脅下痛引少腹。令人善怒。虛則目識KTKT無所見。耳無所聞。善恐如人將捕之。凡病肝木風(fēng)疾者。以熱為本。以風(fēng)為標(biāo)。故火本不燔。

    遇風(fēng)冽乃焰。肝本不甚熱。因金衰而旺。肺金不勝心火。木來侮于金。故諸病作矣。其為治也。燥勝風(fēng)。王注曰。風(fēng)自木生。燥為金化。風(fēng)余則制之以燥。肝勝則治以清涼。清涼之氣。金之氣也。木氣之下。金氣承之。

    又曰。風(fēng)淫于內(nèi)。治以辛涼。肝欲散。急食辛以散之。故木主生榮而主春。其性溫。故風(fēng)火則反涼而毀折。

    是兼金化制其木也。故風(fēng)病過極。而反中外燥澀。是反兼金化也。故非為金制其木。是甚則如此。中風(fēng)偏枯者。

    由心火暴盛。而水衰不能制。則火實克金。金不能平木。則肝木勝。而兼于火熱。則卒暴僵仆。凡治消癉仆擊偏枯痿厥氣滿。發(fā)肥貴膏粱之疾也。故此臟氣平則敷和。太過則發(fā)生。不及則委和。

    諸痛癢瘡。皆屬于心。靜則神明。熱勝則腫。心者生之本。神之變也。其華在面。其充在血脈。為陽中之太陽。通于夏氣。其脈鉤。其味苦。其色赤。為君主之官。神明出焉。此為陽中之太陽也。王注曰。心形如未敷蓮花。中有九空。以導(dǎo)引天真之氣。神之宇也。經(jīng)所謂其用為燥?;鹦栽飫?。其明于外。熱甚火赫。鑠石流金?;鹬畼O變也。燔山川。旋反屋宇?;鹬疄?zāi)眚也。故火非同水。水智而火愚。其性暴速。其為病也。當(dāng)胸中熱嗌干。右滿。皮膚痛。寒熱咳喘。唾血血泄。鼽衄嚏嘔。溺色變。甚則瘡癢腫。肩背缺盆中痛。

    瘍疹身熱驚惑。惡寒戰(zhàn)栗。譫妄衄蔑語笑。瘡瘍血流??裢砍?。胸中痛。脅支滿。脅下痛。背膺肩甲間痛。兩臂內(nèi)痛。虛則胸腹大。脅下與腰相引而痛。其為治也。以寒勝熱。王注曰。小熱之氣。涼以和之。大熱之氣。寒以取之。甚熱之氣。汗以發(fā)之。發(fā)之不盡。逆制之。制之不盡。求其屬以衰之。又曰。用水之主。

    以制陽光。經(jīng)曰。氣有多少。病有盛衰。治有緩急。方有大小。此之謂也。是以熱淫于內(nèi)。治以咸寒。佐以甘苦。以酸收之。以苦發(fā)之。心欲軟。急食咸以軟之。君火之下。陰精承之?;饸庵隆K畾獬兄?。是故火主暴虐。故燥萬物者莫乎火。夏月火熱極甚。則天氣熏和。而萬物反潤。以水出液。林木津流。及體熱極而反汗液出。是火極而反兼水化。俗以難辨。認是作非。不治已極。反攻王氣。是不明標(biāo)本。但隨兼化之虛象。妄為其治。反助其滿而害于生命多矣。故此臟平則升明。太過則赫曦。不及則伏明。王注曰。百端之起。皆自心生。

    諸濕腫滿。皆屬脾土。味和氣化。濕勝則濡泄。脾者倉廩之本。營之居也。名曰器。能化糟粕。轉(zhuǎn)味而入出者也。其華在唇四白。其充在肌。其味甘。其色黃。故為倉廩之官。又名諫議之官。五味出焉。此至陰之類。

    通于土氣。為陰中至陰。脾也。其脈緩。王注曰。脾形象馬蹄。內(nèi)包胃脘。象土形也。其用為化。兼四氣聚散。

    復(fù)形群品。以主溉灌肝心肺腎。不主于時。寄旺四季。經(jīng)所謂善不可見。惡者可見也。其變驟注。其災(zāi)霖潰。

    其為病也。腫骨痛陰淖。按之不得。腰脊頭頸痛。時眩大便難。陰氣不用飲。不欲食??韧賱t有血。積飲痞膈中滿。霍亂吐下。身重。善饑肌肉痿。足不收行。脅嘔吐。泄注下。王注曰。脾熱則生濕。虛則腹?jié)M腸鳴飧泄食不化者。有胃之寒者。有胃之熱者。色白澄徹清冷。皆屬于寒。色黃水赤混濁。皆屬于熱。故仲景曰。

    邪熱不殺谷。火性疾速。此之謂也。其為治也。風(fēng)勝濕。濕自土生。風(fēng)為木化。土余則制之以風(fēng)。脾盛治之以燥。故濕傷肉。濕勝則濡泄。甚則水閉腫。王注曰。濕為水。水盛則腫。水下形肉已消。又曰。濕氣為淫。皆為腫滿。但除其濕。腫滿自衰。若濕氣在上。以苦吐之。濕氣在下。以苦瀉之。

    以淡滲之。治濕之法。不利小便。非其治也。故濕淫所勝。平以苦熱。佐以酸辛。以苦燥之。以淡泄之。若濕上甚而熱。治以苦溫。佐以甘辛。以汗為故而止。濕淫于內(nèi)。治以苦熱。佐以酸淡。以苦燥之。以淡泄之。脾苦濕。急食苦以燥之。又曰。土氣之下。木氣承之。本草曰。燥可去濕。桑白皮赤小豆之屬。王注曰。半身已上。濕氣有余?;饸鈴?fù)郁。所以明其熱能生濕。經(jīng)所謂風(fēng)寒在下。燥熱在上。濕氣在中。火游行其間。是亦熱之用矣。故土主沉云雨而宏靜。雨熱極甚。則飄驟散落。是反兼風(fēng)木制其土也。若脾熱甚。土自邕。燥去其濕。以寒除熱。脾土氣衰。以甘緩之。所以溏泄積飲痞隔腫滿濕熱干涸消渴。慎不可以溫藥補之。故積溫成熱。性之溫。乃勝氣之藥也。故此臟喜新而惡陳。常令滋澤。無使干涸。土平則備化。太過則敦阜。不及則卑監(jiān)。

    諸氣郁病痿。皆屬于肺金。(常清氣利)燥勝則干。肺者氣之本。魄之處也。其華在毛。其充在皮。其味辛。其色白。而為相傅之官。治節(jié)出焉。為陽中之少陰。通于秋氣。其脈毛。王注曰。肺之形。象人肩。二布葉一小葉。中有二千四空行列。以分布諸臟清濁之氣。經(jīng)所謂其用為固。其變肅殺。其眚蒼落。其為病也。

    骨節(jié)內(nèi)變。左脅痛。寒清于中。感而瘧。太涼革候??雀怪续Q。注瀉溏??饶嫘拿{滿。引小腹善暴痛。

    不可反側(cè)。嗌干面塵色惡腰痛。丈夫疝。婦人少腹痛。浮虛鼽尻陰股髀。是病皴揭。實則喘厥逆氣。肩背痛。汗出尻陰股膝髀足皆痛。虛則少氣不能報息。耳聾嗌干。其為治也。熱勝燥。燥自金生。熱為火化。

    金余則制之以火。肺勝則治之以苦。又曰。金氣之下?;饸獬兄?。燥淫于內(nèi)。治以苦溫。佐以苦辛。以苦下之。

    若肺氣上逆。急食苦以泄之。王注曰。制燥之勝。必以苦溫。故受干病生焉。是以金主于秋而屬陰。其氣涼。涼極天氣清明。而萬物反燥。故燥若火。是金極而反兼火化也。故病血液衰也。燥金之化極甚。則煩熱氣郁痿弱。而手足無力不能收持也。凡有聲之痛。應(yīng)金之氣。故此臟平氣則審平。大過則堅成。不及則從革。

    諸寒收引。皆屬于腎水。(能養(yǎng)動耗)寒勝則浮。腎者主蟄。封藏之本。精之處也。其華在發(fā)。其充在骨。

    其味咸。其色黑。為作強之官。伎巧出焉。為陰中之太陰。通于冬氣。其脈石。王注曰。腎臟有二。形如豇豆相并。而曲附于膂筋。外有脂裹。里白表黑。主藏精。故仙經(jīng)曰。心為君火。腎為相火。是言在腎屬火。而不屬水也。經(jīng)所謂膻中者。臣使之官。喜樂出焉。故膻中者在乳之間。下合于腎。是火居水位。得升則喜樂出焉。

    雖君相二火之氣。論其五行造化之理。同為熱也。故左腎屬水。男子以藏精。女子以系胞。右腎屬火。游行三焦。興衰之道由于此。故七節(jié)之旁。中有小心。是言命門相火也。經(jīng)所謂其變凝冽。其眚冰雹。其為病也。寒客心痛。腰腿痛。大關(guān)節(jié)不利。屈伸不便。若厥逆痞堅。腹?jié)M寢汗。實則腹大脛腫。喘咳身重。寢汗出憎風(fēng)。

    虛則胸中痛。大腹小腹痛。清厥意不樂。王注曰。大小腹。大小腸也。此所謂左腎水發(fā)痛也。若夫右腎命門相火之為病。少氣瘡瘍疥癬癰腫脅滿。胸背首面四肢浮腫。腹脹嘔逆。螈骨痛節(jié)有動。注下溫瘧。腹中暴痛。

    血溢流注精液。目赤心熱。甚則瞀昧暴痛。瞀悶懊。嚏嘔瘡瘍驚燥。喉痹耳鳴。嘔涌暴注。螈暴死。瘤氣結(jié)核丹。皆相火熱之勝也。其為治也。寒勝熱。燥勝寒。若熱淫于內(nèi)。治以咸寒?;鹨鶆佟F揭韵汤?。故相火之下。水氣承之。如寒淫于內(nèi)。治以甘熱。佐以苦辛。寒淫所勝。平以辛熱。又曰。腎苦燥。急食辛以潤之。

    腎欲堅。急食苦以堅之。故水本寒。寒急則水冰如地而能載物。水發(fā)而雹雪。是水寒亢極。反似克水之土化。是謂兼化也。所謂寒病極者。反腎滿也。左腎不足。濟之以水。右腎不足。濟之以火。故此臟水準(zhǔn)則靜順。不及則涸流。太過則流衍。

    諸厥固泄。皆屬于下。厥謂氣逆。固謂禁固。氣逆則肝腎失守。失守則不能禁固。出入無度。燥濕不恒。

    故氣下則愈也。經(jīng)所謂厥氣上行。滿脈去形。

    諸痿喘嘔。皆屬于上。肺者臟之長也。為心之華蓋。故肺熱葉焦。發(fā)為痿。是氣郁不利。病喘息而嘔也。

    嘔謂嘔酸水?;饸庋咨现笠?。胃膈熱甚。則為嘔也。若衰火之炎。痿則愈。利肺之氣。喘息自調(diào)也。道路開通。吐嘔則除。凡病嘔涌溢食。皆屬之火也。王注曰。內(nèi)格嘔逆。食不得入。是有火也。經(jīng)所謂三陽有余。

    則為痿易。王注曰。易有變常用。自痿弱無力也。故此者熱之明矣。

    諸熱瞀螈。皆屬于火。熱氣勝則濁亂昏昧也。瞀視乃昏也。經(jīng)所謂病筋脈相引而急名曰螈者。故俗謂之搐是也。熱勝風(fēng)搏。并于經(jīng)絡(luò)。故風(fēng)主動而不寧。風(fēng)火相乘。是以熱瞀螈而生矣。治法祛風(fēng)滌熱之劑。折其火勢。

    熱螈可立愈。若妄加灼火?;蝻嬕园l(fā)表之藥。則取死不旋踵。

    諸禁鼓栗。如喪神守。皆屬于火。禁栗驚惑。如喪神守。悸動怔忪。皆熱之內(nèi)作。故治當(dāng)以制火。制其神守。血榮而愈也。

    諸痙項強。皆屬于濕。寒濕同性。水火同居。故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屬水而位下。所以濕可傷也。其脈起目內(nèi)。

    上額交于巔上。其支別從巔入絡(luò)于腦。還出別下項。故主項強。太陽表中風(fēng)。加之以濕??陀诮?jīng)中。內(nèi)挾寒濕。

    則筋脈抽急。故痙項強而不柔和也。此太陽寒濕。當(dāng)詳有汗無汗。治以流濕祛風(fēng)緩發(fā)表而愈也。

    諸逆沖上。皆屬于火。沖攻也。氣炎上。故作嘔涌溢。食不下也。

    諸脹腹大。皆屬于熱。肺主于氣。貴乎通暢。若熱甚則郁于內(nèi)。故肺脹而腹大。是以火主長而高茂。形現(xiàn)彰顯。升明舒榮。皆腫之象也。熱去則見白利也。

    諸躁狂越。皆屬于火。胃實則四肢實而能登高也。故四肢者諸陽之本。經(jīng)所謂陰不勝陽。則脈流薄疾。病乃狂。是以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。不避親疏。神明之亂也。故上善若水。下愚若火。此之謂也。治之以補陰瀉陽。奪其食則病已。

    諸暴強直。皆屬于風(fēng)。炎威而害也。強勁有力而不能和柔也。乃厥陰風(fēng)木勢甚而成此。王注曰。陽郁于內(nèi)。

    而陰行于外。千金曰。強直為風(fēng)。治以瀉火補金。木能自平也。

    諸病有聲。鼓之如鼓。皆屬于熱。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者。熱氣甚則然也。經(jīng)所謂熱勝則腫。此之類也。

    是以熱氣內(nèi)郁。不散而聚。所以叩之如鼓也。諸腹脹大。皆為里證。何以明之。仲景曰。少陰病腹脹。不大便者。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所謂土堅勝水則干。急與大承氣湯下之。以救腎水。故知無寒。其熱明矣。

    諸病腫。疼酸驚駭。皆屬于火。腫熱勝。內(nèi)則陽氣滯故也。疼酸由火實制金。不能平木。則木王而為酸。酸者肝之味也。故經(jīng)所謂二陽一陰發(fā)病。主驚駭。王注曰。肝主驚。然肝主之。原其本也。自心火甚則善驚。所以驚則心動而不寧也。故火衰水準(zhǔn)。治之本也。

    諸轉(zhuǎn)反戾。水液混濁。皆屬于熱。熱氣燥爍于筋。故筋轉(zhuǎn)而痛。應(yīng)風(fēng)屬于肝也。甚則吐不止。熱之氣加之以泄。濕勝也。若三氣雜。乃為霍亂。故仲景曰。嘔吐而利。名為霍亂。故有干霍亂。有濕霍亂。得其吐利。

    邪氣得出。名濕霍亂也。十存八九。若不得吐利。揮霍撩亂。邪無由出。名曰干霍亂。十無一生。二者皆以冒暑中熱。飲食不節(jié)。寒熱氣不調(diào)。清濁相干。陰陽乖隔。則為此病。若妄言寒者。大誤矣。故熱則小便渾而不清。寒則潔而不濁。故井水煎湯沸。則自然混濁也。

    諸病水液。澄徹清冷。皆屬于寒。水液為病寒也。故水清凈。其氣寒冷。水谷不化而吐利。其色白而腥穢。

    傳化失常。食已不饑。雖有邪熱不殺谷而不饑者。無倦而常好動。其便色黃而酸。王注曰。寒者上下所出。即吐出溺出也。又法曰。小寒之氣。溫以和之。

    諸嘔吐酸。暴注下迫。皆屬于熱。流而不腐。動而不蠹。故吐嘔吐酸者。胃膈熱甚。則郁滯于氣。物不化而為酸也。酸者肝木之味?;蜓酝滤釣楹哒`也。暴注者。是注泄也。乃腸胃熱而傳化失常。經(jīng)所謂清氣在下。

    則生飧泄。下迫者。后重里急。窘迫急痛也?;鹦约彼佟6茉煳锕室?。俗云虛坐弩責(zé)而痛也。

    諸澀枯涸干勁皴揭。皆屬于燥。澀枯者。水液氣衰少。血不榮于皮肉。氣不通利。故皮膚皴揭而澀也。

    及甚則麻痹不仁。涸干者。水少火多。系辭云。燥萬物者。莫乎火。故火極熱甚。水液干而不潤于身。皮膚乃啟裂。手足有如斧傷而深三二分者。冬月甚而夏月衰。故法曰。寒能收斂。收斂則燥澀皴揭。熱能縱緩??v緩則滋榮潤澤。皆屬燥金之化也。王注曰。物之生滑利。物之死枯澀。其為治也。宜開通道路。養(yǎng)陰退陽。涼藥調(diào)之。榮血通流。麻木不仁澀涸干勁皴揭。皆得其所。慎毋服烏附之藥。經(jīng)所謂金木水火土營運之?dāng)?shù)。寒暑燥濕火風(fēng)臨御之化。不失其道。則民病可調(diào)。凡受諸病者。皆歸于五行六氣勝復(fù)盛衰之道矣。王注曰。人生有形。

    不能無患。既有其患。亦常有逃生化出陰陽者也。故曰謹(jǐn)守病機。各司其屬。有者求之。無者求之。盛者責(zé)之。

    虛者責(zé)之。必先五勝。疏其血氣。令得調(diào)達。而致和平。此之謂也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