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論曰。夫熱病者。皆傷寒之類也?;蛴蛩?。止于六七日間。若兩感于寒者。必不免于死。經所謂人之傷于寒者。則為病熱。熱雖甚不死。蓋傷寒者。非雜病所比。非仲景孰能明此。故張仙公深得玄機之理趣。達六經之標本。知汗下之淺深。若投湯劑。正與不正。禍福影響。何暇數(shù)日哉。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。一百一十三方。其證有六。其治有四。經云。一日巨陽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浮。二日陽明受之。其脈尺寸俱長。三日少陽受之。其脈尺寸俱弦。四日太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沉細。五日少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微緩。六日厥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沉澀。其太陽病者。標本不同。標熱本寒。從標則太陽發(fā)熱。從本則膀胱惡寒。若頭項痛腰脊強。太陽經病也。
故宜發(fā)汗。其陽明病者。雖從中氣。標陽本實。從標則肌熱。從本則譫語。若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。陽明經病。
故宜解肌。太陽傳陽明。非表里之傳。若譫語從本為實。故宜下便。王注曰。以陽感熱。其少陽病者。標陽本火。從標則發(fā)熱。從本則惡寒。前有陽明。后有太陰。若胸脅痛而耳聾。往來寒熱。少陽經病。故宜和解。其太陰病者。標陰本濕。從標則身目黃。從本則腹脹滿。若腹?jié)M而嗌干。太陰經病。故宜泄?jié)M下濕。從其本治其標。少陰病者。標陰本熱。從標則爪甲青而身冷。從本則脈沉實而發(fā)渴。若口燥舌干而渴。少陰經病。故宜溫標下本。其厥陰病者。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。若煩滿囊縮。厥陰經病。故為熱。宜苦辛下之。故經所謂知標知本。萬舉萬當。不知標本。是為妄行。又曰。各通其臟。乃懼汗泄非宜。此之謂也。故明斯六經之標本。乃為治傷寒之規(guī)矩。此所謂證有六也。且如發(fā)汗桂枝麻黃之輩。在皮者汗而發(fā)之。葛根升麻之輩。因其輕而揚之法也。承氣陷胸之輩。下者因而竭之法也。瀉心十棗之輩。中滿泄之法也。瓜蒂梔豉者。高者因而越之法也。故明此四治之輕重??蔀榱藗K墨。此之謂其治有四也。若明六經四法。豈有發(fā)黃生斑蓄血之壞證。結胸痞氣之藥過。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。其滿三日可泄而已。故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脈浮緊無汗身疼痛。八九日不解。表證仍在。當發(fā)其汗。宜麻黃湯主之。少陰病。得三二日口燥咽干者。急宜大承氣下之。孰敢執(zhí)于三四日汗泄之定法也。是以圣人書不盡言。言不盡意。說其大概。此之謂也。經所謂發(fā)表不遠熱。攻里不遠寒。余自制雙解通圣辛涼之劑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(fā)表之藥。非余自。理在其中矣。故此一時。彼一時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。世態(tài)居民有所變。天以?;稹H艘猿?。動則屬陽。
靜則屬陰。內外皆擾。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??v獲一效。其禍數(shù)作。豈曉辛涼之劑。以蔥白鹽豉。大能開發(fā)郁結。不惟中病令汗而愈。免致辛熱之藥。攻表不中。其病轉甚。發(fā)驚狂衄血斑出。皆屬熱藥所致。故善用藥者。須知寒涼之味況。兼應三才造化通塞之理也。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。氣之盛衰。虛實之所起。不可以為工矣。大抵雜病者。氣之常也。隨方而異。其治不同。卒病者。氣之異也。其治則同。其愈則異。昔黃帝興四方之問。岐伯舉四治之能。故傷寒之法備矣哉。大矣哉。若視深淵。如迎浮云。莫知其際。是以知發(fā)表攻里之藥性。察標本虛實之并傳。量老少壯弱之所宜。勞逸緩急之稟性。切脈明陰陽之分部。詳證之邪氣之淺深。
故可宜會通之法矣。內經曰。謹熟陰陽。無與眾謀。此之謂也。
(公元 1347 年)元.朱震亨(彥修、丹溪)著。一卷。主張人身陽常有余,陰常不足,闡明補陰療法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論曰。夫熱病者。皆傷寒之類也?;蛴蛩?。止于六七日間。若兩感于寒者。必不免于死。經所謂人之傷于寒者。則為病熱。熱雖甚不死。蓋傷寒者。非雜病所比。非仲景孰能明此。故張仙公深得玄機之理趣。達六經之標本。知汗下之淺深。若投湯劑。正與不正。禍福影響。何暇數(shù)日哉。然仲景分三百九十七法。一百一十三方。其證有六。其治有四。經云。一日巨陽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浮。二日陽明受之。其脈尺寸俱長。三日少陽受之。其脈尺寸俱弦。四日太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沉細。五日少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微緩。六日厥陰受之。其脈尺寸俱沉澀。其太陽病者。標本不同。標熱本寒。從標則太陽發(fā)熱。從本則膀胱惡寒。若頭項痛腰脊強。太陽經病也。
故宜發(fā)汗。其陽明病者。雖從中氣。標陽本實。從標則肌熱。從本則譫語。若身熱目痛鼻干不得臥。陽明經病。
故宜解肌。太陽傳陽明。非表里之傳。若譫語從本為實。故宜下便。王注曰。以陽感熱。其少陽病者。標陽本火。從標則發(fā)熱。從本則惡寒。前有陽明。后有太陰。若胸脅痛而耳聾。往來寒熱。少陽經病。故宜和解。其太陰病者。標陰本濕。從標則身目黃。從本則腹脹滿。若腹?jié)M而嗌干。太陰經病。故宜泄?jié)M下濕。從其本治其標。少陰病者。標陰本熱。從標則爪甲青而身冷。從本則脈沉實而發(fā)渴。若口燥舌干而渴。少陰經病。故宜溫標下本。其厥陰病者。故厥陰之中氣宜溫也。若煩滿囊縮。厥陰經病。故為熱。宜苦辛下之。故經所謂知標知本。萬舉萬當。不知標本。是為妄行。又曰。各通其臟。乃懼汗泄非宜。此之謂也。故明斯六經之標本。乃為治傷寒之規(guī)矩。此所謂證有六也。且如發(fā)汗桂枝麻黃之輩。在皮者汗而發(fā)之。葛根升麻之輩。因其輕而揚之法也。承氣陷胸之輩。下者因而竭之法也。瀉心十棗之輩。中滿泄之法也。瓜蒂梔豉者。高者因而越之法也。故明此四治之輕重??蔀榱藗K墨。此之謂其治有四也。若明六經四法。豈有發(fā)黃生斑蓄血之壞證。結胸痞氣之藥過。難經所謂未滿三日可汗而已。其滿三日可泄而已。故仲景曰。太陽病。脈浮緊無汗身疼痛。八九日不解。表證仍在。當發(fā)其汗。宜麻黃湯主之。少陰病。得三二日口燥咽干者。急宜大承氣下之。孰敢執(zhí)于三四日汗泄之定法也。是以圣人書不盡言。言不盡意。說其大概。此之謂也。經所謂發(fā)表不遠熱。攻里不遠寒。余自制雙解通圣辛涼之劑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黃發(fā)表之藥。非余自。理在其中矣。故此一時。彼一時。奈五運六氣有所更。世態(tài)居民有所變。天以?;稹H艘猿?。動則屬陽。
靜則屬陰。內外皆擾。故不可峻用辛溫大熱之劑??v獲一效。其禍數(shù)作。豈曉辛涼之劑。以蔥白鹽豉。大能開發(fā)郁結。不惟中病令汗而愈。免致辛熱之藥。攻表不中。其病轉甚。發(fā)驚狂衄血斑出。皆屬熱藥所致。故善用藥者。須知寒涼之味況。兼應三才造化通塞之理也。故經所謂不知年之所加。氣之盛衰。虛實之所起。不可以為工矣。大抵雜病者。氣之常也。隨方而異。其治不同。卒病者。氣之異也。其治則同。其愈則異。昔黃帝興四方之問。岐伯舉四治之能。故傷寒之法備矣哉。大矣哉。若視深淵。如迎浮云。莫知其際。是以知發(fā)表攻里之藥性。察標本虛實之并傳。量老少壯弱之所宜。勞逸緩急之稟性。切脈明陰陽之分部。詳證之邪氣之淺深。
故可宜會通之法矣。內經曰。謹熟陰陽。無與眾謀。此之謂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