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神應(yīng)經(jīng)》 折量法

    作者: 陳會(huì)撰、劉瑾補(bǔ)輯

    臣瑾曰∶夫針灸之術(shù),其旨微矣。穴法之訛,其來遠(yuǎn)矣。如背俞、膏肓數(shù)穴,皆起死回要穴,而折量分寸皆致訛謬。臣獲善同陳先生親授,一穴一法毫厘有據(jù)。且如背俞,前賢書中皆云夾脊各寸半是,共折三寸,分二旁取之。殊不知言夾脊,其夾字是除骨而言。若帶脊骨,當(dāng)以兩旁各二寸,共折四寸分兩旁。又如膏旁,按其酸疼處乃是真穴。臣每根據(jù)此灸療,多獲痊愈。又折量之法,世俗盜學(xué),妄傳自頭部、背部、手足背,一概用“同身寸”量之,殊不知頭部有頭部之尺寸,腹部有腹部之尺寸,橫直尺寸俱不同,各有其要,惟背部、手足部并用同身寸取之。學(xué)人于茲,不可不注意焉,故書此以正之。

    頭部

    前發(fā)際至后發(fā)際折作十二節(jié),為一尺二寸。前發(fā)際不明者,取眉心上行三寸;后發(fā)際不明者,取大椎上行三寸;前后發(fā)際不明者,共折作一尺八寸。

    橫寸以眼內(nèi) 角比至外 角,為一寸。頭部橫寸并用此法。

    神庭至曲差、曲差至本神、本神至頭維,各一寸半。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。

    背部

    大椎穴下至尾 ,共二十一椎,通折作三尺。

    上七椎,每椎一寸四分一厘,共九寸八分七厘。

    中七椎,每椎一寸六分一厘。

    十四椎與臍平,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。

    下七椎,每椎一寸二分六厘。

    第二行夾脊,各寸半,除脊一寸,共折作四寸,分兩旁。第三行夾脊各三寸,除脊一寸,共折作七寸,分二旁。

    腹部

    橫寸∶膺部、腹部并用乳間橫折作八寸。腹部應(yīng)有橫寸,悉根據(jù)上法。

    直寸∶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共折作八寸。人若無心蔽骨者,取歧骨下至臍心,共折九寸取臍中至毛際橫骨,折作五寸。

    天突至膻中為準(zhǔn),折作六寸八分,下行一寸六分,為中庭。上取天突,下至中庭,共折作八寸四分。

    手足部

    并用同身寸取之。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