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赤丸

    《金匱要略》卷上:赤丸處方

    茯苓56克 半夏56克(洗)烏頭28克(炮)細辛14克

    制法

    上四味,研末,納真朱為色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溫經散寒,化飲止痛。主寒飲腹痛,手足厥逆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空腹時用酒飲下3丸,日二次,夜一次,不知,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

    備注

    方中烏頭溫經散寒,可治沉寒痼冷引起的腹痛,細辛、茯苓、半夏溫化寒飲;陰寒內盛,血瘀不行,故用朱砂以通血脈。合用可奏溫經散寒,化飲止痛之效。

    摘錄《金匱要略》卷上《千金》卷十六:赤丸處方

    茯苓4兩,桂心4兩,細辛1兩,烏頭2兩,附子2兩,射罔如大棗1枚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納真朱為色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寒氣厥逆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1丸,空腹酒送下,日2次,夜1次。不知,加至2丸,以知為度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《千金方衍義》:《金匱》赤丸方只4味,妙在烏頭、半夏之反激并用。《千金》乃裁汰半夏改用桂、附、射罔,雖悍烈過于半夏,然不若反激之力最勝。真朱力能交濟坎離,收攝虛火,或云是緣礬煅造,平治土臟,有溫散之專功,無傷中之叵測。

    摘錄《千金》卷十六《金匱》卷上:赤丸處方

    茯苓4兩,半夏4兩(洗,1方用桂),烏頭2兩(炮),細辛1兩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納真朱為色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寒氣厥逆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3丸,先食酒飲送下,日2次,夜1次。不知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

    各家論述

    ①《張氏醫(yī)通》:此方烏頭與半夏同劑,用相反以攻堅積沉寒,非妙達先圣至理,不能領略其奧,與胡洽治膈上積用十棗湯加甘草、大戟同一妙義。而《普濟方》僅用烏頭、半夏2味,易白鳳仙子、杏仁,黃丹為衣,服7丸至谷道見血而止。其瞑眩之性可知。蓋藥之相反相惡,不過兩毒相激,原非立能傷人,后世以為相反之味,必不可用,陋哉。②《金匱方歌括》元犀按:寒氣而至厥逆,陰邪盛也。方中烏頭、細辛以溫散獨盛之寒;茯苓、半夏以降泄其逆上之氣,人所共知也;而以朱砂為色,其玄妙不可明言,蓋以此品具天地純陽之正色,陽能勝阻,正能勝邪,且以鎮(zhèn)寒氣之浮,而保護心主,心主之令行,則逆者亦感化而效順矣。

    摘錄《金匱》卷上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崔氏方》:赤丸處方

    雄黃2兩(研),馬目毒公(鬼臼也)2兩,丹砂(研)2兩,莽草(炙)2兩,藜蘆(熬)2兩,巴豆80枚(去心皮,熬),皂莢1兩(去皮子,炙),真珠1兩(研)。

    制法

    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久疰,室家相傳,乃至滅族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每服2丸,吐下惡蟲數10枚。

    注意

    忌野豬肉、蘆筍、生血物。

    摘錄《外臺》卷十三引《崔氏方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串雅補》卷二:八仙串處方干漆(炒令煙盡)5錢,丁香3錢,廣木香5錢,檀香5錢,檳榔5錢,防己1兩,黑丑(取頭末)3兩,白丑(取頭末)2兩(黑、白丑頭末和勻,分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用),楝樹根皮(為末)1兩(楝樹須要白皮而生子者用之,無子者不......
  • 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九:八仙丸處方肉蓯蓉 牛膝 天麻(去苗)木瓜(去子,切)各120克(用好酒浸三日,焙干)當歸(洗,焙)60克 附子(炮,去皮、臍)60克 鹿茸30克(火燎,去毛,涂酥炙)麝香0.3克(別研)制法上藥為細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......
  • 《洞天奧旨》卷六:八仙丹處方大黃6克,金銀花120克,當歸尾30克,玄參60克,柴胡9克,炒梔子9克,黃柏9克,貝母9克。功能主治清熱解毒,化痰行氣。主濕熱下注。(陰囊皮炎)用法用量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摘錄《洞天奧旨》卷六《傷科方書......
  • 處方熟干地黃30兩,五味子4兩,天門冬12兩(去心,焙),菖蒲6兩,遠志4兩(去心),石韋4兩(去毛),白茯苓2兩,桂心2兩。制法上為細散。功能主治服三十日力倍于常,六十日氣力盛,眾病皆除,三百日行及奔馬,五百日毒害不能中,千日夜視有光。主......
  • 處方雷丸1兩,錫灰1兩半,白蕪荑1兩,木香1兩(不見火),錦紋大黃1兩,檳榔12兩(雞心者),使君子1兩(取凈),黑丑頭末3兩(不見火)。制法上為細末,加蔥白1斤,煮沸,露1宿,為丸,如粟米大。功能主治驅蟲,化積,消氣。主男子、婦人、小兒外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