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苦豆子

    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:苦豆子拼音注音Kǔ Dòu Zi別名

    苦豆根、苦甘草[西北]

    來源

    豆科槐屬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.,以全草、根、種子入藥。全草夏季采;根、春秋采;種子秋季采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。有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利濕,止痛,殺蟲。

    全草:用于細(xì)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。

    種子:用于胃痛,滴蟲性腸炎,白帶過多;外用治瘡癤,濕疹,頑癬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全草0.5~1錢,種子3~5粒,研粉吞服;外用適量,研粉煎水洗,或干餾油調(diào)配10%軟膏外擦患處。

    備注

    (1)本品有毒。中毒時(shí)有頭暈、惡心、腹脹等癥狀??砂瓷飰A中毒解救。

    摘錄《全國中草藥匯編》《中藥大辭典》:苦豆子拼音注音Kǔ Dòu Zi別名

    布亞(維名)

    出處

    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苦豆子全草種子。全草夏季采收,種子秋季采收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于田邊、路旁、草地、河邊,分布內(nèi)蒙古、新疆、西藏等地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灌木。枝多成帚狀,密被灰色伏絹狀毛。葉互生,單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;小葉15~25,灰綠色,矩形,長1.5~2.5厘米,兩面被絹毛,頂端小葉較??;托葉小,鉆形,宿存??偁罨ㄐ蝽斏?,長12~15厘米;花密生;萼密被灰絹毛,頂端有短三角狀萼齒;花冠蝶形,黃色。莢果串珠狀,長3~7厘米,密被細(xì)絹狀毛,種子淡黃色,卵形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地上部分含生物賊6.11~9.03%,種子含8.11%,其中有金雀花堿、苦參堿、槐胺堿、槐果堿、槐定堿、苦豆堿等。葉中還含糖類和蛋白質(zhì)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苦參堿、槐果堿、槐定堿靜脈注射,可引起動(dòng)物血壓先升后降;對溫血、冷血?jiǎng)游镏x體心肌有興奮作用;對末梢及內(nèi)臟血管可引起收縮。對血壓之作用以苦參堿為強(qiáng),而對心臟、血管之作用則片參堿較槐果堿、槐定堿為弱。其他作用參見"苦參"條。

    性味

    苦,寒,有毒。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燥濕,止痛,殺蟲。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全草煎湯,0.5~1錢;種子(炒至冒煙,呈黑色為度)研末,每次5粒。

    復(fù)方

    ①治急慢性痢疾、阿米巴痢疾:苦豆子草一斤,加水1000毫升,煎煮,濾取藥液,濃縮至500毫升。每次服2毫升,一日3~4次。

    ②治胃痛,微吐酸水:苦豆子五粒,生姜一錢,蒲公英二錢,氧氧化鋁0.6克。共研細(xì)粉,開水沖服。亦可單用苦豆子五粒,研末沖服。

    ③治瘡癤,外傷化膿,潰瘍:苦豆子適量,砸碎,煎湯外洗患處,洗后用無菌紗布包扎。

    ④治濕疹、頑癬:苦豆子干餾油配10%軟膏外擦。(性味以下出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)

    ⑤治滴蟲腸炎:苦豆子種子五至七粒。研粉,裝膠囊口服。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

    ⑥治白帶過多:苦豆子籽十至十五粒,生服(服時(shí)不咬破,籽破則有頭暈、頭疼之感),每日服-次。(《中國沙漠地區(qū)藥用植物》)

    臨床應(yīng)用

    治療急件菌痢:用苦豆子炒至冒煙,呈黑色,研粉過篩。成人每次1克,每日3次,白開水沖服。小兒按年齡和體重遞減。治療200例,有效率達(dá)95%。顯效者142例(服藥總量9克以下,三天治愈),占71%;有效者43例(服藥總量9~15克之間,3~5天內(nèi)治愈),占24%;無效者10例。出現(xiàn)頭暈、惡心、嘔吐、煩躁、心慌、心急、面色蒼白等副作用者有4例,其原因可能與劑量過大(一次服藥2克)及藥物炒制減毒不合要求有關(guān)。此外,原有風(fēng)濕性心臟病或腎臟病的病人亦易出現(xiàn)副作用。據(jù)報(bào)道,本品使用時(shí),必須經(jīng)過炒制減毒合格后方可應(yīng)用。除對細(xì)菌性痢疾有效外,尚有鎮(zhèn)痛、健胃、消食、鎮(zhèn)靜作用,曾應(yīng)用治療腸胃炎,小兒消化不良,膽囊炎,急慢性胃痛、腹痛、腹脹及蕁麻疹,都收到一定效果。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苦豆子拼音注音Kǔ Dòu Zi別名

    布亞。

    英文名all-grass of Foxtail-like Sophora出處

    出自《新疆中草藥手冊》。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.的種子。

    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Sophora alopecuroides L.

    采收和儲(chǔ)藏:秋季果實(shí)成熟時(shí)采收,打下種子,曬干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陽光充足、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上。

    資源分布:分布于華北、西北及河南、西藏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苦豆子 灌木,枝多成帚狀,密被灰色平伏的絹毛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,互生,長6-15cm;小葉15-25,灰綠色,長圓形,長1.5-2.5cm,寬7-10mm,葉兩面及葉軸均被絹毛,頂端小葉較小,帶革質(zhì),先端鈍,基部近圓,托葉小,鉆形,宿存。總狀花序頂生,長12-15cm;花密生;萼鐘狀,長約8mm,萼齒短三角狀,密生平貼絹毛;花冠蝶形,黃色,較萼長2-3倍,旗瓣先端微凹,基部漸窄或具爪,翼瓣具耳;雄蕊10,1/3-1/4合生。莢果串珠狀,長3-7cm,密生短細(xì)而伏的絹毛。種子多數(shù),淡黃色,卵形?;ㄆ?月,果期7-8月。

    化學(xué)成分

    種子含生物堿:槐根堿(sophocapine),氧化槐根堿(oxysophocarpine),苦參堿(matrine),槐定堿(sophoridine),槐胺(sophoramine),氧化苦參堿(oxymatrine),金雀花堿(cytisine),N-甲基金雀花堿(N-methylcytisine),槐定堿N-氧化物(sophoridine N-oxide),苦豆堿(alperine)。還含有胡蘿卜素(carotene)(chlorophyll),生育酚(tocophenol),油(oil),油中的脂肪酸有:油酸(oleic acid),亞油酸(linoleic acid),棕櫚酸(palmitic acid)。又含苦豆子膠12.8%,其中水溶性多糖內(nèi)各種單糖及其組成比為:半乳糖(galactose):甘露糖(mannose):鼠李糖(rhamnose):核糖(ribose):木糖(xylose):阿拉伯糖(arabinose):葡萄糖(glucose)為1.00:1.83:0.02:0.03:0.02:0.05:0.03。另含苦豆雙黃酮甙{6-β-D-glucopyranosyl-5,7-dihydro-xy-2-(4-hydroxyphenyl)-8-[7-hydroxy-2-(4-hydroxyphenyl)-5-methoxy-6-β-D-xylopyranosyl-4-oxo-4H-1-benzopyran-8-yl]-4H-l-benzopyran-4-one}。

    藥理作用

    苦參堿、槐果堿、槐定堿靜脈注射,可引起動(dòng)物血壓先升后降;對溫血、冷血?jiǎng)游镏x體心臟有興奮作用;對末梢及內(nèi)臟血管可引起收縮。對血壓之作用以苦參堿為強(qiáng),而對心臟、血管之作用則苦參堿較槐果堿、槐定堿為弱。其他作用參見苦參條。

    歸經(jīng)

    心;肺經(jīng)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寒;有毒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熱燥濕;止痛;殺蟲。主痢疾;胃痛;白帶過多;濕疹;瘡癤頑癬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(nèi)服:炒黑研末,每次5粒。外用:適量,研末,煎水洗;或用其干餾油制成軟膏搽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核拼音注音Chénɡ Zi Hé出處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來源為蕓香種植物香橙的種子?;瘜W(xué)成分種子含脂肪油、蛋白質(zhì),以及苦味成分黃柏內(nèi)酯和鬧米林。功能主治治疝氣,淋病,腰痛。①《綱目》:“面鼾粉刺,濕研,夜上涂之。“②《本草求原》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子皮拼音注音Chénɡ Zi Pí出處《開寶本草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香橙的果皮。化學(xué)成分果皮含橙皮甙、揮發(fā)油、果膠、胡蘿卜素等。揮發(fā)油中主要為牻牛兒醛、檸檬烯等;還分離到大牻牛兒烯B、大牻牛兒烯D和雙環(huán)大牻牛兒烯。性味苫辛,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橙皮拼音注音Chénɡ Pí?jiǎng)e名黃果皮、理陳皮(《滇南本草》)。出處《嶺南采藥錄》來源為蕓香科植物甜橙的果皮。冬季或春初,收集剝下的果皮,曬干或烘干。性狀完整果皮呈瓣?duì)?,略似陳皮,但較厚實(shí),厚者可達(dá)2~3毫米。外表金黃色,粗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énɡ ěr別名黃木耳來源藥材基源:為銀耳科真菌橙耳的子實(shí)體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Tremella cinnabarina(Mont.)Pat.采收和儲(chǔ)藏:夏、秋季采,洗凈,曬干。生境分布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闊葉樹倒木的樹皮上。資源分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hénɡ Huánɡ Yù Fènɡ Huā別名飛花羊、雞母蟲藥英文名all-grass of Redclawed Habenaria出處始載于《中國高等植物圖鑒》來源藥材基源:為蘭科植物橙黃玉鳳花的塊莖。拉丁植物動(dòng)物礦物名:Ha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