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查古籍
(公元 1624 年)明.張介賓(景岳)注。三十九卷。 把《黃帝內(nèi)經(jīng)素問》、《靈樞經(jīng)》分類編次為 12 類,390 條,條理分明。附圖翼十一卷、附翼四卷。注解每有獨到之見。
《類證治裁》(公元 1839 年)清.林佩琴(羲桐)著。采輯清代中葉以前的醫(yī)家著作,對于溫病、報病、婦科、外科各證,述其原因,析其不同證侯和不同治法。
氣味辛、溫,無毒。主寒熱,鼠瘰,生瘡,破結(jié)聚氣,下淤血,除濕疸。
【參】荊芥氣溫,稟木氣而入肝膽。味辛無毒,得金味而入肺。氣勝于味,以氣為主,故所主皆少陽相火、厥陰風(fēng)木之癥。寒熱往來,鼠瘰、生瘡等癥,乃少陽之為病也;荊芥辛溫以發(fā)相火之郁,則病愈矣。飲食入胃,散精于肝,肝不散精,則氣滯而為積聚;肝藏主血,血隨氣而營運;肝氣一滯,則血亦滯而為淤,乃厥陰之為病也。荊芥辛溫以達肝木之氣,則病愈矣。其除濕疸者,以疸成于濕;荊芥溫而兼辛,辛入肺而調(diào)水道,水道通則濕疸除矣。今人炒黑,則變?yōu)樵餁舛荒苓_,失其辛味而不能發(fā),且謂為產(chǎn)后常用之品,昧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