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查古籍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病條辨》(公元 1798 年)清.吳瑭(鞠通)著。六卷。依據(jù)葉桂的溫?zé)岵W(xué)說,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、闡述風(fēng)溫、溫毒、暑溫、濕溫等病證的治療,條理分明。
味苦微寒。
主血積驚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。久服利人。一名知母。生川谷。
《吳普》曰:白沙參,一名苦心,一名識美,一名虎須,一名白參,一名志取,一名文虎,神農(nóng)黃帝扁鵲無毒,岐伯咸,李氏大寒,生河內(nèi)川谷,或般陽瀆山,三月生如葵,葉青,實白如芥,根大白如蕪菁,三月采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(yī)》曰:一名苦心,一名志取,一名虎須,一名白參,一名識美,一名文希,生河內(nèi)及冤句,般陽續(xù)山,二月八月采根,暴干。
案《廣雅》云:苦心,沙參也,其蒿,青蓑也;《范子計然》云:白沙參,出洛陽,白者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