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《溫?zé)峤?jīng)緯》(公元 1852 年)清.王士雄(孟英)著。五卷。搜集多種溫?zé)岵≈?,以《?nèi)經(jīng)》,張仲景等之說為經(jīng),以葉桂(天士)、薛生白、陳平伯、余師愚等之說為緯,辨別溫病的伏氣、外感、內(nèi)容豐 富。
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《溫疫論》(公元 1642 年)明.吳有性(又可)著。二卷。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,伏于募原,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, 其傳變有九,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。
味甘,微溫。
主消渴,陰痿,不足,咳逆(《御覽》引作嘔),胸鬲間久寒,益氣,除風(fēng)濕痹(《御覽》引作陰淫痹)。久服,輕身(《御覽》引作身輕?。?,長年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白石英,神農(nóng)甘,岐伯黃帝雷公扁鵲無毒,生太山,形如紫石英,白澤,長者二三寸,采無時(《御覽》引云,久服,通日月光)。
《名醫(yī)》曰:生華陰及太山。
案《司馬相如賦》,有白附,蘇林云白附,白石英也,司馬山云,出魯陽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