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古籍
雷真君曰∶春夏秋冬,各有其令,得其時則無病,失其時則病生,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亦詳言之矣。而余更取而言之者,勸人宜先時加謹,不可后時以恃藥也。別有導引法,欲傳世久矣,知天師已先有之,然法未嘗不佳,可并行不悖也。法開后。
先春養(yǎng)陽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注定肝中,咽津七口,送下丹田,起立,雙手自抱兩脅,微搖者三,如打恭狀,起立俟氣定,再坐如前法,咽津七口,送下丹田,永無風癥之侵。一月行六次可也。多多更妙。
先夏養(yǎng)陰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中注定于心,咽津十四口,送下心中,永無暑氣之侵。
先秋養(yǎng)陰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注肺中,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,以雙手攀足心者三次,候氣定,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,永無燥熱之病。
先冬養(yǎng)陽法 每日五更坐起,心中注定兩腎,口中候有津水,送下丹田者三口,不必漱津,以手擦足心;火熱而后已,再送津三口至丹田,再睡,永無傷寒之癥。而長生之法。亦在其中矣。長夏不必更有方法。
張真君曰∶妙方也。惜人不肯行耳,行則必能卻疾。
《丹溪心法》(公元 1347 年)元.朱震亨(彥修、丹溪)著。五卷。 分 100 門,包括外感、內(nèi)傷、外證、婦科、幼科等,前有十二 證見證等六篇,后附“丹溪翁傳”。
CopyRight ©2019-2025 學門教育網(wǎng) 版權(quán)所有
網(wǎng)站備案/許可證號:魯ICP備19034508號-2
雷真君曰∶春夏秋冬,各有其令,得其時則無病,失其時則病生,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亦詳言之矣。而余更取而言之者,勸人宜先時加謹,不可后時以恃藥也。別有導引法,欲傳世久矣,知天師已先有之,然法未嘗不佳,可并行不悖也。法開后。
先春養(yǎng)陽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注定肝中,咽津七口,送下丹田,起立,雙手自抱兩脅,微搖者三,如打恭狀,起立俟氣定,再坐如前法,咽津七口,送下丹田,永無風癥之侵。一月行六次可也。多多更妙。
先夏養(yǎng)陰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中注定于心,咽津十四口,送下心中,永無暑氣之侵。
先秋養(yǎng)陰法 每日閉目冥心而坐,心注肺中,咽津送下丹田者十二口,以雙手攀足心者三次,候氣定,再如前咽津送下丹田者七口而后止,永無燥熱之病。
先冬養(yǎng)陽法 每日五更坐起,心中注定兩腎,口中候有津水,送下丹田者三口,不必漱津,以手擦足心;火熱而后已,再送津三口至丹田,再睡,永無傷寒之癥。而長生之法。亦在其中矣。長夏不必更有方法。
張真君曰∶妙方也。惜人不肯行耳,行則必能卻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