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衛(wèi)生寶鑒》(公元 1343 年)元.羅天益(謙甫)著。二十四卷,補遺一卷。內(nèi)容為“藥誤永鑒”、“名方類集”、“藥類法象“、“醫(yī)驗紀述”。補遺主要論述外感、傷寒等證。
查古籍
《衛(wèi)生寶鑒》(公元 1343 年)元.羅天益(謙甫)著。二十四卷,補遺一卷。內(nèi)容為“藥誤永鑒”、“名方類集”、“藥類法象“、“醫(yī)驗紀述”。補遺主要論述外感、傷寒等證。
(公元 752 年)唐.王燾著。四十卷。搜集唐以前的許多醫(yī)藥著作,編為 1104 門,載方 6000 有余,是重要的中醫(yī)著作之一。
少陽提綱條文談到口、咽、目三竅,這使我們想到五竅的問題。五竅即心開竅于舌,脾開竅于口,肺開竅于鼻,腎開竅于耳,肝開竅于目。竅是什么?《說文》云:“穴也,空也?!薄抖Y·禮運》曰:“地秉竅于山川?!薄妒琛分^:“謂地秉持于陰氣,為孔于山川以出納其氣?!本C《說文》、《禮經(jīng)》所云,竅就是山川中的孔穴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山洞,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?就是出納地氣。地雖然屬陰,雖然藏而不瀉,但它也要交換,與天交換,與陽交換。它也要有呼吸。這個交換,這個呼吸就是通過位于山川的孔竅來進行的??梢娮匀惶斐傻拿恳粯釉旎疾皇菦]用處的,都不會閑置,只是你沒有認識到。認識到上述這個“竅”的涵義,我們來看五藏的竅就非常清楚了。何以藏有竅而府無竅?首先在中醫(yī)里只有五藏有竅,六府沒有竅。為什么呢?六府屬陽,五藏屬陰,六府應天,故瀉而不藏,五藏應地,故藏而不瀉。應天則本就空靈,何需有竅?應地則實而厚深,故需有竅以供出納。所以,我們一再強調中醫(yī)理論它的基礎很深厚,它的背景很深厚,而這個深厚處就是自然。因此,談中醫(yī)你處處在在都不要忘記自然。你道法自然了,你的理論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,你的層次也就自然地上去了。你對這個理論就會堅信不移。這不是盲目自信,而是你心中有數(shù),了了分明。像這個五藏主竅的問題,一聯(lián)系到自然,你就很清楚了。
另外一個問題,我們看肝、脾、肺、腎這幾竅,這幾竅皆符合于《說文》、《禮經(jīng)》所給出的竅的涵義,即皆位于山川(頭者身之山川也),皆具空穴孔竅之性。而且在這幾竅中,肝竅目、腎竅耳、肺竅鼻皆分左右兩竅,脾竅口雖不分左右兩竅,然由上下兩唇相構,且諸竅皆直通于外。惟獨心之竅不具這個特性,它既不直通于外,亦非空穴之竅,且不分左右、上下,而為一獨“竅”。五藏之中,肝脾肺腎諸藏皆實,而其竅卻虛;心藏本虛,而其竅卻實。五藏之中,心為君主。君主為孤為寡,故無有左右,無有上下。余則為百官而有左右、上下之分。五竅的這樣一個特性,既使我們看到了自然的一面,也使我們看到了社會的一面,二者似不可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