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槐葉

    《中藥大辭典》:槐葉拼音注音Huái Yè出處

    《食療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為豆科植物葉片。春、夏采收,曬干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蕓香甙痕量~4.48%(一說6.4%)。

    歸經

    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厥陰、陽明經。"

    性味

    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平,無毒。"

    ②《綱目》:"苦,平,無毒。"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治驚癇,壯熱,腸風,溲血,痔瘡,疥癬,濕疹,疔腫。

    ①《食療本草》:"主邪氣,產難,絕傷。又主癮疹,牙齒諸風疼。"

    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煎湯,治小兒驚癇壯熱,疥癬及疔腫。"

    ③《滇南本草》:"陰干為末,治一切大小便下血,或痔瘡疼痛,膿血不止,燈草煎湯服。"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0.5~1兩;或入散劑。外用: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治霍亂吐瀉,心煩悶亂:甘草一分(炙微赤,銼),槐葉一兩,桑葉一兩。搗篩為散。每服三錢,以水一中盤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時候溫服。(《圣惠方》)

    ②治痔、下血、腸風,明目:嫩槐葉一斤。碾作末,煎呷之。(《食醫(yī)心鏡》)

    ③治慢性濕疹:新鮮槐葉置沸水中沖洗凈,搗爛如泥狀,先用開水洗凈患部,將槐葉泥敷患處,外以紗布包扎,每日更換一次。(《中醫(yī)雜志》(5):39,1959)

    ④治鼻窒,氣息不通:槐葉五升,蔥白(切)一升,豉一合。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(《千金方》)

    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《中華本草》:槐葉拼音注音Huái Yè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Pagodatree出處

    出自于《日華子本草》

    來源

    藥材基源: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.的葉。

 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Sphora japonica L.

    采收和儲藏:春、夏季采收,曬干或鮮用。

    生境分布

    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栽培于屋邊、路邊。

    資源分布:全國各地普遍栽培。

    原形態(tài)

    槐 落葉喬木,高8-20m。樹皮灰棕色,具不規(guī)則縱裂,內皮鮮黃色,具臭味;嫩枝暗綠褐色,近光滑或有短細毛,皮孔明顯。奇數現狀復葉,互生,長15-25cm,葉軸有毛,基部膨大;小葉7-15,柄長約2mm,密生白色短柔毛;托葉鐮刀狀,早落;小葉片卵狀長圓形,長2.5-7.5cm,寬1.5-3cm,先端漸尖具細突尖,基部寬楔形,全緣,上面綠色,微亮,背面優(yōu)生白色短毛。圓錐花序頂生,長15-30cm;萼鐘狀,5淺裂;花冠蝶形,乳白色,旗瓣闊心形,有短爪,脈微紫,翼瓣和龍骨瓣均為長方形;雄蕊10,分離,不等長;于房筒狀,有細長毛,花柱彎曲。莢果肉質,串珠狀,長2.5-5cm,黃綠色,無毛,不開裂,種子間極細縮。種子1-6顆,腎形,深棕色?;ㄆ?-8月,果期10-11月。

    化學成分

    含少量蕓香甙(rutin)。

    歸經

    肝;胃經

    性味

    味苦;性平

    功能主治

    清肝瀉火;涼血解毒;燥濕殺蟲。主小兒驚癇;壯熱;腸風;尿血;痔瘡;濕疹;疥癬;癰瘡疔腫

    用法用量

    內服:煎湯,10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適量,煎水熏洗;或汁涂、搗敷。

    復方

    ①《食療本草》:主邪氣,產難,絕傷。 又主癮疹,牙齒諸風疼。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 煎湯,治小兒驚癇壯熱,疥癬及疔腫。③《滇南本草》: 陰干為末,治一切大小便下血,或痔瘡疼痛,膿血不止,燈草煎湯服。

    摘錄《中華本草》
更多中藥材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梨根拼音注音Cì Lí Gēn別名茨藜子根(《天寶本草》),茨藜根(《貴陽民間藥草》)。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根。7~8月采。化學成分根、莖均含鞣質。四川產的根皮含鞣質。又含維生素B-2.4%,維生素P-2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Lí Huā出處《草木便方》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刺梨的花。性味甘,平。功能主治止泄痢。用法用量內服:煎湯,1~3錢。摘錄《中藥大辭典》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別名鳥不宿、釘木樹、丁桐皮來源五加科刺楸屬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 Koidz.,以根、根皮或樹皮入藥。全年可采,洗凈切段,曬干。性味辛,平。有小毒。功能主治祛風利濕,活血止痛......
  • 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Yè別名鳥不宿葉、刺楸葉英文名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nb.)Kondz.來源藥材基源:為五加科植物刺祛的葉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Kalopanax septemlobus (Thu......
  • 《中藥大辭典》:刺楸樹根拼音注音Cì Qiū Shù Gēn別名刺五加(《貴州民間藥物》)出處《四川中藥志》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。夏末秋初采挖,洗凈曬干。化學成分根含多糖,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、葡萄糖、阿拉伯糖、半乳糖、鼠李糖、木糖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