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(yī)古籍
  • 《孫文垣醫(yī)案》 吳仲峰脾泄

    作者: 孫一奎

    吳仲峰先生邀予診,時為仲秋初二日也。六部皆沉微,而左尤甚,隱隱又如蛛絲之細(xì)。

    癥則原以腸風(fēng)去血,過服寒涼,致傷脾胃。自春至秋,脾泄不愈,日夜十二三行,面色黃白帶青,兩頤浮腫,四肢亦浮,小水不能獨(dú)利,利必與大便并行,腸鳴,四肢冷,口不渴,飲食大減,口唇齦肉皆白。其為人也,多憂思。夫四肢者,脾之所主,清冷為陽氣不充。兩頤乃腎經(jīng)部位,浮腫益見腎氣之不足也。脈沉微與面色黃腫,皆屬于濕。書云∶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合脈癥觀之,由脾虛不運(yùn),積濕而然,虛寒明矣。病至此,勢亦甚危,第形癥相符,色脈相應(yīng),又能受補(bǔ),庶幾可生也。法當(dāng)大溫補(bǔ)升提。以東垣益胃升陽滲濕湯加減調(diào)理。人參三錢,白術(shù)五錢,黃 二錢,茯苓、益智仁、蒼術(shù)、澤瀉各一錢,大附子五分,炮姜、炙甘草、升麻、防風(fēng)各五分,連服八帖,諸癥悉減。乃囑之曰∶病雖暫愈,宜戒生冷、憂思,庶服藥有效,切勿輕犯,犯之非藥石可回也。翁曰∶諾,敢不唯命?

更多中醫(yī)書籍
  • 作者:
    馬培之
  • 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,又名《外科全生集》,1卷,刊于乾隆五年(1740)。王維德整理祖?zhèn)髅匦g(shù)及生平經(jīng)驗(yàn)而成《外科全生集》。此書后經(jīng)清末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評注,以前集三卷、后集三卷流行。

    作者:王維德(l669—l749年)字洪緒,別號林屋散人,又號定定子,江蘇吳縣洞庭西山人,清代外科學(xué)家。撰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高思敬
  • 作者:
    ?
  • 作者:
    朱世杰
  • 《外科啟玄》(公元 1604 年)明.申斗垣(拱宸、子極)著。十二卷。論述外科各病證治,有圖有方,敘述內(nèi)服外敷,針灸灸烙、熏點(diǎn)、刀割等法,都切實(shí)可行。

    作者:
  • 作者:
    祁坤
  • 作者: